追蹤香港為食文化<br>安仔回味百合汽水蓮花杯

追蹤香港為食文化
安仔回味百合汽水蓮花杯

郭晉安年幼時已用豬仔錢罌儲錢,但並非儲錢讀書,更非為了娶老婆,而是花在士多和雪糕車上,買汽水雪糕等零食,難怪安仔對這些小食甚有感情。在今晚播映的《光影流情》裏,安仔會帶大家回到60、70年代,重回當年的雪糕車、士多和酒樓「搵食」,見證香港吃的文化妙趣。 撰文:戴彩煥

第一站:通街雪糕車

以前的雪糕車,就像今日的便利店,梗有一部喺左近,是以60、70年代電影和劇集中經常看到主角買雪糕雪條的情景。早年雪糕車是以單車為主,到70年代後期漸漸由電單車取代,據知70年代全港有200多部雪糕車,但時至今日已所剩無幾。
雪糕車車頭的恒溫冷箱內,擺放過百款雪糕杯、雪條、甜筒甚至酸木瓜等零食,最受小朋友和學生歡迎。
早年港人習慣稱雪糕杯為「蓮花杯」,50年代的雪糕是用奶粉製造,當年奶粉產自澳洲,製成雪糕後,由於生產商會在雪糕杯上蓋上一個狀似蓮花的商標,因而被稱為蓮花杯。

第二站:百寶士多

「士多」是由英文store音譯,廣東人稱之為辦館。60、70年代,香港還未有連鎖式便利店和超市,士多便成為街坊買亁貨的好地方。當年士多除售賣罐頭、餅亁及糖果外,門口例必有個大大的汽水櫃,這也是安仔的「飛佛」,他笑說:「汽水幾乎係小朋友嘅恩物,我自從戒奶之後,瞓醒擘大眼一定要飲汽水。𠵱家有好多汽水搵唔番,好似呢支叫百合嘅汽水,其實係紅豆沙嚟,食之前要搖勻,可以就咁成支倒落口,又可以用飲管,但以前飲管係用紙造,鋪咗一層蠟面,要盡快飲,如果唔係啲紙溶喺入面就會『加料』。」
70年代,一支汽水約7毫,1977年推出的一公升玻璃樽汽水,標榜一樽可以倒6杯汽水,每樽兩元,另按樽一元。1978年呂良偉在劇集《第一次》中購買的矮樽汽水,便是當年的新產品。那時樽裝汽水流行儲蓋掩抽獎,又會推出不同主題的蓋掩吸引顧客,如火柴人玩搖搖花式蓋掩,便是經典系列之一。

第三站:一盅兩件

以前到茶樓歎茶者多是男性,所以很多茶樓都以「男」為名,如「冠男」、「得男」以及1977年劇集《北斗星》內曾出現的「多男茶樓」等,那時不少街坊會帶籠雀到茶樓,一邊聽雀仔唱歌,一邊歎茶。60年代的舊式茶樓設有卡座,在1965年一個茶樓廣告中,便可看到「卡廂散座,寬敞舒適,一挨怡神」語句作招徠。
安仔說:「細個每逢星期六、日,爸爸媽媽好鍾意帶我去酒樓,自己最鍾意食西米布甸,但爸爸一嚟就整個大包畀我,話實際啲,夜晚餐飯都可以慳番喎。」
《光影流情》之「搵食香港地」今晚11時05分翡翠台播出。

早年雪糕杯貼上類似蓮花的商標,因而被稱為蓮花杯。

兩代雪糕車
在75年劇集《乘風破浪》中,盧海鵬的搵食工具正是由單車改裝而成的第一代雪糕車。

兩代雪糕車
在79年劇集《吾家十八口》裏出現的第二代雪糕車,已由電單車取代了單車。

70年代的士多,例必有一部汽水櫃(箭嘴示)擺放門口。

這幾款已經消失的汽水中,百合牌紅豆沙(左一)最令安仔懷念。

早年香港掀起搖搖熱潮,汽水商趁勢推出一系列火柴人玩搖搖花式的蓋掩。

劉松仁在76年劇集《北斗星》中取景的多男茶樓,位於西環,已於95年結業。

以前茶樓賣點心,全是一條繩加一個鐵盤,由點心員捧着叫賣。

65年茶樓在報紙上刊登的廣告,簡單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