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碰到久未見面的老朋友,這位老朋友是本地大學出品的電腦博士,也曾任教大學,後因種種際遇而離開教職,轉投商界擔任研發工作。
我這位老朋友服務的公司,早年為了減省成本,其研發線已經移返大陸,不過隨着市場對產品的要求越來越多,公司管理層漸漸發現國內軟件開發的水平追不上市場要求,後來決定在香港再招聘軟件專才,既擔任中港聯繫工作,更將部份軟件研發工序搬回香港。
內地軟件商水準參差
這位老朋友現在最主要的職務,就是幫公司的軟件產品「執手尾」,他自然要中港兩邊跑,跟進處理國內軟件產品研發出現的種種問題。
國內有不少銳意發展的城市,先後建設有政府支持的軟件園或工業園等,更有意打造成軟件外包基地云云,此乃國內市政府搞「政績工程」之一;另據說也有不少國內軟件商已考獲國際認可的CMMI(CapabilityMaturityModel)資歷,希望打好基礎,與印度等軟件外包強國逐鹿市場。
可惜,國內軟件開發商的能力參差,港商稍一不慎便容易買錯貨,這個也令部份有意外判軟件工序至國內的港商卻步,情願以較高的工資在港招募人才,既當管工又可為部份工序進行研發工作,香港不少IT人也是這樣過日子,筆者這位老朋友就是一例。
中小型商不願申請CMMI
為了要打進國際軟件開發市場,軟件商都會朝CMMI(CapabilityMaturityModelIntegration)方向發展。過去,香港業界也曾經推廣CMMI,生產力促進局和貿發局也忙亂過一輪,創新科技署也有基金可供業界申請,但熱衷的公司不多,會願意斥資申請CMMI資格的不是大型企業,就是外國駐港的分公司,它們不像中小型軟件商般,都不是以承接外判工序為業務,大都是以支援企業內部營運為目標。香港大部份中小型軟件商沒有CMMI這張國際通行證,要搞軟件出口,甚為艱難。
這位老朋友給筆者的啓示:背靠神州,低成本可能背後就是低效率;前廠後店,合作夥伴轉頭會成為競爭對手。香港軟件業跟電影業一樣是門創意工業,但卻沒有電影業般幸運,獲得政府拿出公帑來支持。香港軟件業要搞起,也只有靠自己,一切自求多福。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