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除了有國花之爭,還有國山之爭。
什麼是國山?原來在不久前的北京兩會期間,有一名山東的全國人大代表,提案將泰山改名為「國山」,這位叫王元成的人大說,至今大陸未有國山,改泰山為國山,既能增強民族向心力,更有助於民族和諧。
把泰山稱國山,如何可增強民族向心力,實在是莫測高深。至於「和諧」嘛,現在中共最高層奏出來的主旋律是「和諧」,自然什麼都湊上和諧兩字了。
然而,此議一出,首先在人大之間就掀起了不和諧。安徽黃山市委副書記胡學凡深不以為然,他說,自改革開放以來,有鄧小平作出「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的指示」,黃山的知名度從此蜚聲海內外,不論黃山或泰山,都是祖國大好河山。國山之名,厚此薄彼,並不適宜。安徽省文史館館長丁士匡說,黃山是軒轅皇帝的煉丹地,過去只是受交通閉塞、宣傳不夠等因素影響,知名度比不上泰山。不過,近年隨着旅遊觀光業興起,黃山無論是知名度或遊客數量都蓋過泰山。他說,除非不評比哪一個山更應名為國山,要評的話決不能落下黃山。
爭哪一個山是國山,迹近無聊。全國人大放着這麼多與人民切身利益相關的現實議題不去談,卻爭什麼「國山」,是否有點不務正業?說到底,爭得國山之名,恐怕只是為了增加國家的發展旅遊預算,是利益所在也。
按我說,只要保護中國的名山,不要讓生態環境遭人為破壞,已有助於增強民族向心力了。否則,按目前這樣發展旅遊卻對景點濫施破壞,將來恐怕要把中國園林藝術中的「假山」稱為「國山」,更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