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院管理局轄下醫院的殮房設備一直嚴重不足,逾半使用率超過負荷,其中威爾斯親王醫院在領錯屍事發當日,殮房使用率更達129%,遺體被迫「孖鋪」。業內人士批評近年火葬排期太長,導致殮房超收遺體情況越趨嚴重,立法會議員及殯儀業要求當局盡快增加殮葬設施,減低出錯風險。
醫管局各醫院共設31間殮房,可存放逾1,500具遺體,據過去兩周的紀錄,有17間殮房的使用率達至或超過100%,包括威院、北區、屯門及瑪嘉烈醫院等,換言之,這些醫院殮房會出現一個屍格存放兩具遺體的情況。
身兼新界東聯網總監的威院行政總監馮康承認,威院自開院至今殮房擠迫,只有56個冷藏屍格,每月要處理140具遺體,平均使用率為120%,遺體放在醫院殮房的平均時間,由04年平均12天增至今年16天,令殮房「插針都插唔入」,一向將兩具遺體平放在一個屍格內。今次事件中被調亂的兩具遺體擺放了19天。
威院稱無空間擴充殮房
該院現時沒有空間擴充殮房,要完成四年擴建工程後才可把冷藏屍格增至150個。醫管局計劃本年度推行處理及發放遺體電腦化,將死者的個人資料列印在條碼上,代替手寫及用肉眼確認。
有殮房員工稱,食環署的屍體火化爐不足,排期火化需時,加上中國人一般要過「頭七」後才辦喪事,導致遺體「塞住」殮房,每逢大節如清明前及農曆年前,多數殮房都要超收遺體。另外在一些旺季,醫院要把遺體轉送附近醫院的殮房安放,例如「由威院轉去沙田醫院」。
立法會議員郭家麒昨批評,不能接受醫管局殮房長期出現「一格兩屍」情況,直指該局未有及早提出問題。事件更反映醫管局未有吸取公眾殮房領錯屍的教訓,要求即時增加一名員工核對遺體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