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有個ArmyandNavyResettlementCentre,專為協助退役軍人重投社會而設。九七前夕,該中心湧現了一批華人,學裝修、整水喉,以便學成後申請入籍英國。他們是活在殖民地帝國夕陽下的華籍英兵,在「大限臨頭」的關鍵時刻各自奔忙。後來很多人還是留在香港,散落在大學、酒吧、燒味店裏。記者:蔡元貴
林秉惠1973年入伍,逐步升遷至上尉職級,97年退伍,步出軍營前,他也有份遠赴英國ArmyandNavyResettlementCentre接受轉職培訓。那時候的華籍英兵真箇是「前無去路,後有追兵。」他既不能追隨英軍到英國服務,也得不到北京的眷顧,被後來的駐港解放軍擯出營外。
「雖然我哋嘅訓練水平差唔過英國本土軍隊,但係大家嘅薪津制度唔同,我哋唔可以自動過戶到英國。」林上尉說,只有少數華籍英兵後來加入英國新設的MilitaryProvostGuardService,從頭由低做起。
香港回歸前設有一隊義勇軍,在1995年解散:「當年我哋諗過安排義勇軍喺九七後繼續服務香港,支援駐港解放軍。同政府商討,點知保安科話冇機會,所以我哋班華籍英兵,都唔再抱住過渡九七嘅希望。」
「工資低唔想加入解放軍」
曾任義勇軍軍官的林秉惠續說:「其實我哋都唔係好想加入解放軍,佢哋工資太低,雖然解放軍包食包住,但係我哋好多人供緊樓,解放軍份糧唔夠生活。」
回歸大限臨頭,華籍英兵由千二人減至五百人,他們幾乎全都正值壯年,有必要為九七後的日子鋪路。在那段日不落旗即將落下的時節,這群軍人的心思早已落在軍營外的勞碌世界:「當時我哋已經冇乜軍事任務,好多人開始參加就業輔導,準備轉工。」
於是大量華籍英兵紛紛棄械,走出營外接受再培訓:「有個同袍想開燒臘檔,撤軍前就走咗出去學燒臘,但係仍然出緊軍隊份糧。」不少人去了英國的ArmyandNavyResettlementCentre學習職業技能:「我都有去,接受屋宇管理訓練,學整水喉。」
九十年代湧現一股移民潮,不少華籍英兵也有申請居英權:「我都有想過離開香港,後來獲得科技大學招聘,工作環境理想,最終選擇留低。」轉眼十年,回歸後林秉惠一直任職科大校產管理處,生活安定:「我哋好彩,生得逢時,退伍嘅時候香港重好好景,九七嗰排好易搵工,我哋幾乎全民就業。人工係冇當兵咁高,但最少唔使惆悵度日。」除了經營食肆、酒吧,保安管理工作是退伍軍人最常見的出路。
駐港英軍當年撤走,並非平民百姓眼見的爽快利落。身兼香港退伍軍人聯會名譽會長的前駐港英軍副司令夏偉邦准將(ChristopherHammerbeck)說:「駐港英軍的際遇有別於英國其他殖民地,以往殖民地駐軍都可以在新政權下過渡,繼續為獨立後的國家和人民服務,惟獨駐港英軍不能留下來,即使是華籍軍人。」
撤軍10周年600戰友重聚
不是所有駐港英軍都能安享退伍生涯,有人因為服役時燒槍導致失聰,有人積勞成疾尾龍骨受損,影響謀生能力。有幸是,軍人勝在團結,退伍軍人回歸後成立了一個基金,賑濟生活困難的老兵哥。林秉惠說:「我哋分開咗十年,感覺仍然係一個大家庭。」今年三月的撤軍十周年紀念晚會,就有六百華籍及英籍的戰友重聚,「講到尾,我哋都為社會貢獻過,舊同袍有問題,冇理由就咁丟低佢。」
回歸10年倒數8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