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控僅增值式收購<br>邵銘高談亞太業務前景

滙控僅增值式收購
邵銘高談亞太業務前景

亞太區是滙豐控股(005)未來增長引擎──新興市場的發展龍頭,滙豐亞太總裁兼行政總裁邵銘高表示,過去三年亞太其他地區(香港除外),連續每年錄得超過30%的稅前盈利增長,他相信區內表現會繼續良好,並達到「期待的增長」。

【本報訊】自然增長是滙控一貫倚重的平台,但邵銘高強調,滙控經常留意區內合適收購良機,「機遇合適的增值式併購(opportunisticincrementalacquisition),我們顯然會積極回應(somethingwearepositiveabout)」,對象包括資產組合,或銀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服務如保險等,但對盈利貢獻帶來瞬間巨變的變革式收購(transformationalacquisition)則不在考慮之列。

亞太業務僅南韓落後

滙控主席葛霖03年底擔任集團行政總裁,在制訂滙控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曾經表示集團已毋須再作變革式大型收購,但若能擴闊客戶、產品基礎及適切業務發展,滙控仍會考慮增值式收購;去年5月退休的集團前主席龐約翰當時解釋,增值式收購是指金額低於50億美元(390億港元)的併購規模。不過,邵銘高表示,沒有就增值式收購規模設下金額定義。
對於亞太區各個市場表現,他普遍感到滿意,「我們唯一明顯落伍(belowway)的是南韓」,但並非意味滙控要立即在當地收購,因為只要細看其他對手業績,在扣除併購的一次過特殊收益後,回報並非「標青」,近期韓國外換銀行(KEB)出售控股權,他說,政治因素已令有關競投成為「燙手山芋」,除非政治形勢清晰,滙控不會貿然行動,會續持觀察態度,但他當然希望南韓業務「可以更大」。
台灣銀行業整固併購料將持續,但他認為,要先了解當地政治氣候,特別是涉及信用卡監管法例的變化,故現階段毋須倉卒決定。

自然增長擴展符成本

自然增長雖是「更考功夫」的擴展途徑,但他表示,以成本計,只相等於賬面值一倍水平,銀行則可更有效管理及擁有「話事權」。他又反駁說,過去幾年,滙豐在區內已進行不少資產收購及股權投資,而區內可考慮的選擇着實並不多。
葛霖早前表示,希望香港及亞太其他地區,對集團稅前盈利貢獻,整體可達45%(去年為39.5%),邵銘高說,何時達標沒有時間表,但有關比率肯定可以逐步遞升。亞太區成本對收入比率,是集團全球最低的市場,平均都保持5成以下,他樂意見到有關水平,持續處於低40%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