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曾特首以「小政府、大市場」的口號取代「積極不干預政策」,令人擔心香港政府會對市場作出更多干預,甚至重提董特首時代那些「XYZ港」政策,有論者指美國矽谷、華爾街等等都不是美國政府主動打造出來的。那麼政府對經濟發展應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呢?這在矽谷一向都是熱門的話題。
提供1300萬美元津貼
2月份聖荷西市政府決定向軟件公司BEASystem提供1300萬美元津貼,把其總部搬到聖荷西市中心一個在5年前落成後一直空置的SobratoTower,這建議引起議論紛紛,特別是中小企,質疑市政府是否給予本已實力雄厚的BEA太多着數。市政府官員則指該公司會帶來逾1000名員工,他們會在市中心消費及定居,有助促進繁榮;而所增加的稅收足已彌補津貼支出。目前只有Adobe一家大型軟件公司把總部設於聖荷西市中心,當時Adobe亦獲津貼。
更具爭議性的是去年交給加州全民投票的87號提案-向油公司在加州生產的汽油額外抽稅,部份稅款用作資助環保能源研發。油公司指摘提案的支持者有環保能源公司投資者(包括Google創辦人),其出發點不是為公眾,只是想為自己有份的公司拿着數。87號提案最終不獲通過,和市民擔憂油價上升不無關係,雖然提案訂明油公司不得把稅項轉嫁給消費者,但要阻止油公司巧立名目,想法似乎有點天真。
高估專利收入誤導市民
另一項和政府資助有關的,是3年前的71號提案:加州舉債30億美元資助幹細胞(stemcell)科研,該提案的際遇較佳,在得到六成選票下通過,當時支持者引用史丹福經濟學者LawrenceBaker及BruceDeal一份報告,估計和幹細胞有關技術的專利將會為加州帶來5億至10億美元收入。該項目最近卻被翻舊帳,據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RichardGilbert估計,專利收入只有1800萬美元。他是以目前大學、醫院及研究所的專利收入為計算基礎,他們每花1美元經費可獲約六美仙。雖然幹細胞科研成功會為人類健康帶來無可估計的好處,不能單從收入多少衡量,但無論如何,高估收入是誤導選民,不應姑息。
翻看矽谷歷史,成功者資金主要來自民間,例如風險投資基金,固然有不少公司靠接政府(例如早期在矽谷設基地的海軍及太空總署)的生意發迹,但當太多公司依賴從政府直接得到好處,那就不是好現象。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