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佢哋(精神病患者)好弱小,唔會欺負人,相反係被欺凌嘅對象。」一直為弱勢社群服務的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昨日說這句話時,淚水奪眶而出。他的舅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年前跳樓身亡,促請社會關懷這群被遺棄的弱者。
何喜華憶述,年少時看着舅父發病及受盡欺凌,感到無能為力,「啲藥好多副作用,成日唔肯食。佢又留長頭髮,滿面鬍鬚,鍾意坐喺屋企對面間警察宿舍,畀差佬打過兩次,我都冇辦法幫佢。」
他引述港府數據指出,去年針對精神病康復者的開支,只佔整體社福開支的1.7%,平均每名精神科醫務社工需處理85宗個案,資源嚴重不足,「排隊都要排兩、三個月,美國個比例只係1對20。」
藥物副作用窒礙融入社會
該會病人權益幹事彭鴻昌說,公立醫院逾半患者正服用60年代的第一代精神科藥物,副作用包括手震和面無表情,窒礙其融入社會。他促請政府引入西方已廣泛應用、副作用較輕的第二代藥物。他又指出,現時康復者一旦找到工作,綜援金最多可被扣除2,500元,但他們工作收入十分低,他希望政府檢討有關制度,提升他們重投社會的意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