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論中國:溫家寶訪日 求利還是求名? - 李平

盡論中國:溫家寶訪日 求利還是求名? - 李平

中國總理溫家寶明日將展開對日本的「融冰之旅」,此行的重點是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會談並簽署聯合公報,對中日關係的定位作出重大調整,由江澤民時代的友好合作夥伴改為戰略互惠。
中日兩國在1972年9月建交時,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慷人民之慨,主動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賠償要求,以示中日友好。1978年8月,在鄧小平訪日之前,中日兩國又簽署了和平友好條約。1998年11月,江澤民訪日時,未能如願與日本建立戰略夥伴關係,雙方只發表了建立友好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這三份文件是中日關係的綱領性文件,中國對日外交一直是求名不求利。

江澤民「高壓外交」出口氣

但隨着中日兩國在歷史教科書、釣魚台、東海油氣田、軍備、日本「入常」(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務理事國)等問題上的爭端日增,中日的政治友好只剩下虛名,江澤民1998年訪日在早稻田大學演講時,疾言厲色地批判日本軍國主義,後來更拒絕在中日聯合公報上簽署,引發國際社會的關注。
江澤民的強硬表現,獲得國內鷹派的掌聲,被說成「給中國人出了口氣」,但日本《產經新聞》等稱之為「高壓外交」,質疑中國要將歷史牌打到何時,也含有中國要藉歷史問題敲詐日本到何時的意思。

朱鎔基「微笑外交」換援助

朱鎔基總理2000年訪日時將行程定位為增信釋疑,在與日本民眾、記者對話時,展示朱氏魅力,以「微笑外交」換取日本繼續提供經濟援助。但此舉又引發內地不滿日本的民眾的噓聲,朱回國前表示,已關注到中國人在網上的反應。
此後,在經歷小泉純一郎以首相身份連續六年參拜靖國神社後,中日關係跌至谷底,民間對抗情緒的激發、狹隘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也成為中日領導人發展兩國關係的掣肘。
安倍晉三去年訪華時,提出修訂中日關係,希望重新定位為戰略互惠,不失為面對現實之舉。溫家寶今次訪日,重點就在於確認戰略互惠關係的內涵。如何參照江澤民、朱鎔基訪日的經驗與教訓,在求名與求利之間取得平衡,將考驗溫家寶的政治智慧,也決定他在國內獲得的掌聲多一些,或噓聲多一些。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