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倉卒「去蔣化」有害無益 - 盧峯

蘋論:倉卒「去蔣化」有害無益 - 盧峯

打從台灣總統陳水扁先生公開宣稱前總統蔣介石先生是「二二八」事件元兇開始,民進黨政府及民進黨人的「去蔣化」行動開始不斷擴大,包括開始在各地拆除蔣介石先生、蔣經國先生的銅像,包括準備把台北市中正紀念堂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包括把中正國際機場改名……等。而就在這種「去蔣化」行動不斷升級之際,台灣這兩天先後發生幾宗破壞與蔣氏父子有關歷史建築物的事件,其中具有相當歷史價值的蔣介石故居──「草山行館」更被一場神秘的大火焚毀,大量的歷史文物如蔣介石先生的身份證等灰飛煙滅。這實在是令人惋惜及痛心的事。
究竟今次「草山行館」的火災純屬意外抑或是人為縱火,目前仍有待台灣執法部門詳細調查後才能確定,但民進黨政府為了黨派政治的原因、為了打擊國民黨及泛藍陣營而倉卒推動「去蔣化」、「去中國化」行動,粗暴的抹煞及重寫歷史紀錄卻只會挑動台灣民眾的內部矛盾,卻只會激化不同陣營之間的裂痕。這對台灣的安定,對凝聚共識及共同身份是有害無益的。
蔣介石先生、蔣經國先生的威權政府、威權管治毫無疑問曾為不少台灣民眾帶來傷痛,毫無疑問曾令大量台灣民眾活在「白色恐怖」中,現時民進黨的核心領導層更有不少是蔣氏父子高壓管治的受害者。但是,蔣氏父子對台灣的影響、對台灣過去五十多年的發展卻不僅僅只有高壓統治,還有其他各方面。首先在經濟方面,蔣介石先生及他的政府五十年代推動土地改革,銳意改善台灣的基礎建設,積極投資發展不同的工業是讓台灣能在七十年代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的最重要基礎。其後台灣在高科技包括半導體產業有長足發展跟蔣氏父子的經濟及產業政策也有密切關係。現在民進黨領導層只是片面強調蔣氏父子的專權,卻絕口不提他們在台灣經濟現代化方面的貢獻,這顯然是不符合事實、不尊重歷史的。
退一步來說,蔣介石先生、蔣經國先生多年來堅持反共,堅持不與中共政權妥協至少讓台灣的發展不受中國大陸的政治動亂所左右,至少讓台灣超然於中國大陸的政治紛亂中。試想想若果反右、文革等大型政治動亂禍延台灣,台灣怎可能有今天的發展水平、台灣民眾怎可能享有長期的繁華安定生活呢?
即使從政治上來看,蔣氏父子特別是蔣經國先生,對台灣也是有獨特貢獻的。誰都知道,要從威權政治過渡到民主政體絕不是容易的事,不少國家經歷多年改革仍無法轉變成功,甚至發生一次又一次的流血事件,這跟當權者及專權的政府死抱權力不放有極大關係。
蔣經國先生沒有犯上類似的錯誤,他在提出「時代在變,潮流也在變」後便適時下放權力,逐步開放黨禁、報禁,打破黨壟斷一切權力的體制,並且一直沒有後悔,沒有走回頭路。正是在他的主催下,台灣的開放民主政體才有長足的空間發芽成長。民進黨政府及領導層怎能把蔣先生在這方面的貢獻一筆勾銷、視若無睹呢?
為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作評價絕不是容易的事,因為這不僅涉及大量的歷史考證,不僅涉及政治利益,不僅涉及黨派利益,更涉及民眾的感情及信念。稍稍處理不慎便會引發大量的抗議以至激烈的衝突。
台灣既已走上民主政治的坦途,她其實有充份的時間及條件逐步透過研究、辯論梳理台灣的歷史及發展經驗,根本不需要倉卒為歷史人物「蓋棺定論」,根本不需要匆匆的推動所謂「去蔣化」行動。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