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資料館正在舉辦「李翰祥電影回顧」,我不禁想起這位才華橫溢的電影導演。他是中共建國前後南來並在香港崛起的導演。他所拍的電影,有二、三十年光景都引領香港的電影潮流。
我跟李翰祥可以說認識很久,但是往來很少。他五十年代初剛來香港時,曾在街頭為路人剪影,後來又在配音間做點配音的散工。那時為賣埠需要有配音間專門從事將粵語片配國語或國語片配粵語的工作。我母親和姊姊均做過配音,十二、三歲的我也在配音間見過年輕的李翰祥。那時對他的印象,覺得他是一個談笑風生、極具幽默感的人物。
從香港,到台灣,又回香港拍片,李翰祥更成為第一個進軍中國大陸拍片的香港影人。
他用故宮作背景,拍了《垂簾聽政》和《火燒圓明園》。當時社會仍把到內地拍片視為左派或有特殊關係人士的特權,李翰祥與中共的關係也就有了許多傳聞。他對我說,「還有人問我有沒有入黨。我說我早就入了,是拆白黨」。「拆白黨」指的是「騙子」。
李翰祥喜歡戲曲,京劇、崑曲、評彈、黃梅調均是他所好。九十年代他談到大陸戲曲學校培養戲曲人才的成就時,曾一語中的地說,中國戲曲是舞台上後繼有人,但舞台下就後繼無人。他指的是戲曲觀眾已越來越少了。
講到政治權力,他說千萬別進入任何政治權力的範圍內,好比玫瑰花,種在花園、野地,不管怎麼刺手,都是好的,剪了回家插在花瓶裏也行,剪短一點也行,不喜歡的話在地上踩兩腳也行,就不矜貴了。極有智慧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