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是否永遠不能自己經營出一些class?永遠不懂得平衡商業生存和專業驕矜?
今年的電影節可算是最失敗的電影節。出閘脫腳,網上購票失誤頻仍災情難民不聊生,主辦單位裙拉褲甩鄭重出道歉啓事之外,商業化的考量更嚴重污染了電影節的生態。
的確很成功地吸引了更廣泛的客源。他們是來欣賞電影,還是來行花市、唱K、睇演唱會?未曾入場已滴汗,暗嘆「領嘢」,眼利勢利如我,多少看得出看官的水平,忘形大聲高談闊論有之、嬉鬧得旁若無人有之,很年青的,但我有陰影開場後他們會抽出碌蔗來噬,吃生果盤、玩骰盅、猜枚。
果然,觀眾的表現是戲肉:見到偶像明星如Rain會驚呼狂叫,他和女主角親嘴會大嗌「唔好呀!」。看《武士的一分》,嘖嘖大彈古裝不適合木村拓哉,臭罵電影又慢又悶。目標觀眾嚴重錯配。你如何期望他們細味電影中以四季的變化、天色、聲音、味道去烘托主角的心境?嘥氣。眼之於色、耳之於聲毫無同好焉,好一群「戲盲」。香港是否變了庸俗的共同體?沒文化是香港的名牌、香港的標誌、香港的象徵、香港的驕傲。「咩呀,邊個話睇戲唔可以講嘢/打電話㗎?!」幾型,幾油尖旺呀!又係喎,劉德華冇講過喎。對文化的尊重、傳承、欣賞、禮儀,如茶芥,全免。
Etiquette,搵邊位?搭錯線。很想塞本黃崑嚴的《談教養》給他們:尊重別人從教養開始。教養是修煉,自我省思及琢磨,一個城市的集體人文內涵,代表一個地方的水準。香港,教育全面職業化、功利化,人,祇是經濟動物。教院風波告訴大家官大或錢多≠有教養。林語堂說教育的目標在於發現知識上的鑑別力和良好行為,托克維爾(Tocqueville):民主政治是表現自我節制和自律最嚴峻的考驗之一。在本地,品味祇是都市遊戲,人人有心得懂耍兩手,誰不會簽卡透支購物狂萬多元買一套名牌武裝起來。嘥氣。
經濟起飛,精神文明沒有同步,思覺失調,落後了形勢。
是速度代替深度的年代。先到先得,ASAP,港式精明。
K歌之紅,卡拉OK之旺,令香港都「K化」了。易唱的歌給易做的歌星唱,大家不必刻下苦功磨劍練武,用雞仔聲走音,邊哭邊唱,男女適用,下一站天后/天王。要快,練得功來天已晚,先湧出來至算。不過再下一站可能已經係尾站。是不能淬鍊出superstar的世代。Fans也易做的,不懂聲色藝為何物,自己入K房,一支咪加三格echo低一個key,降低難度,凡人水鬼升大歌星城隍,幾易?支持偶像!電影節也「K化」,偶像助陣,票房的誘惑很惹火,淪陷了。全球,祇有香港的電影節是這樣的,遠至康城,近至釜山,平實如多倫多,都不是沒禮貌的戲盲充斥的。
經濟學家Scitovsky說美國在資本主義和消費文化的亢奮中馴化了,大眾祇懂追求舒服和安全,而非爭取快樂。他認為快樂,是要經過挑戰、面對未知、敢冒險,才可得到的。舒服較易,不要辛苦。先苦後甜噃?nothanks,寧願唔甜,好過吃苦。路難行、難行路,咪搞我。走易路,得過,且過。任性容易,修養律己難;鍾意容易,相愛很難;做人難,做有質素的人更難。K化容易,教化難。
永遠記得人30歲後就要為自己的面孔負責,長得不好看別怪你亞媽亞爸或鏡子。
在滾滾紅麈中不過想取冷暖自知的一瓢飲、看一場好戲,的確不易。但筆者頑劣,力拒K化,追求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