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熱戲:《忍者龜》港式東方情懷

非常熱戲:《忍者龜》港式東方情懷

八十年代漫、動畫人物大回歸,除了《忍者龜》,打後還有由史提芬史匹堡(StevenSpielberg)監製的《變型金剛》(Transformers)。
從10多年前的真人扮演版,到今天的全3D電腦動畫版,出自兩位美國漫畫家手筆的《忍者龜》,其電影皆與香港結下不解之緣。當年電影由「嘉禾」投資拍攝,四名香港武師套上戲服扮演龜大俠,首次將中國功夫融入美國漫畫電影;這次由「意馬」耗時三年,打造一部香港動畫師參與性甚高的荷李活電影。作為香港觀眾,我最想看看的,是香港電腦動畫技術達至了甚麼水平?要是跟全球第一的「彼思」(Pixar)相比,究竟是望塵莫及,還是迎頭趕上指日可待?
故事屬全新創作,講述淪為一盤散沙的忍者龜,因紐約市陷入危機而重整軍型。劇情涉及長生不老的傳說,另加入幫會鬥爭、兄弟反目的元素,格局相當港產片。導演兼編劇KevinMunroe為影壇新丁,曾執導過電腦遊戲,莫怪乎電影的鋪展與拍攝手法如此VG。儘管故事發生在紐約街頭,但畫面與配樂皆散發着濃濃的東方味,漢字招牌歷歷可見。以超級英雄電影而言,《忍者龜》的劇情算是不賴,在公式以外加添了一些新點子。節奏明快、敍事清晰是此片的長處,欠缺深度則屬意料中事。愛情元素欠奉,忍者龜的造型凶神惡煞,令此片難以討好女性觀眾。
論動畫質素,在技術層面上,《忍者龜》的表現比我預期中好:景物像真度高,鏡頭運用流暢,動畫同步處理量大,然而在創作層面上,《忍者龜》的風格與造型設計皆不算傑出。電影中的人類角色表情不夠生動,而且造型跟《超人特攻隊》(TheIncredibles)中的甚為相似;怪獸造型也是左湊右拼,熟口熟面。至於風格,《忍者龜》仍停留在電腦遊戲的水平,無法像「彼思」動畫般別樹一格,動感與美感兼備。比上不足,比下綽綽有餘,較之《北極快車》(ThePolarExpress)、《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FinalFantasy:TheSpiritsWithin)等,《忍者龜》顯然優勝多了。
撰文:阿童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