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ow北京分校上課全用英語,導師經由英國篩選,這些都是該校吸引家長的原因,但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理由,吸引家長把子女送來就讀──為學生日後的人脈網絡作好預備,日後發展事業,尤其在中國,人脈網絡往往是重要籌碼。
舊生會擔當後勤
Harrow市場經理PaulEldon沒有正面回應,學生當中有否高幹子弟就讀,但不諱言有外國駐華領事的子女在學。
「學生對學校都很有歸屬感。」逾400年歷史,每年成就出來的人才,使舊生圈子形成一個偌大的網絡,他們組成了TheHarrowAssociation,在各行各業都不難找到他們,一旦談起難免同聲同氣。一如在香港,華仁仔、喇沙仔等特別同聲同氣,有着他們的「集團回憶」。
事實上,Harrow在老家英國就透過OldHarrow網絡,每年為高中一班師弟安排「實習」,或分享工作經驗及進行職業講座。Eldon坦言,曾有學生大學畢業後,很想到中國一家出版社工作,他找來在該出版社工作的前輩介紹,讓他得到面試的機會,後來更成功獲聘。
Eldon直言,Harrow教授給學生的不只是學術上,還包括在社會立足的技能,包括獨立、領導才能、社交以及人際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