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農場出品捧蛋工藝

自家農場出品捧蛋工藝

科技越進步,一些要「動手」的技術就逐漸被遺忘。縫紉、繡花都靠機器,只是一些傳統工藝,還得靠一雙手。一個來自德國、一個來自中國,卻同樣以一雙巧手把光滑、脆弱的蛋殼,粉飾得美輪美奐,為今個復活節添上一份色彩。

記者:黃潔蓮 
攝影:楊錦文、譚盈傑

西
世代相傳的技藝

外國人重視復活節,尤其德國的少數民族索柏人,都會把雞蛋烚熟然後在上面畫圖案,掛在樹上裝飾,隨時摘下來吃。那一隻隻色彩斑斕的雞蛋已有過千年歷史,索柏人以務農為生,繪畫題材都與農作有關,而所選用的材料蛋殼都來自自家農場的雞蛋鴨蛋鵝蛋;顏料是以洋葱皮、穀物製成的天然染料;畫筆是鵝毛剪成。獨特的繪畫法一直是由父母傳給子女,代代相傳。Sylvia也不例外,選用的雞蛋亦是產自自家農場,因在超市買的都會有個日期印鑑,不能作畫。
作收藏之用,都會選生雞蛋繪畫,然後在兩端蛋尖鑽窿吸出蛋液。經過多年訓練,至今她每年的「破損率」只約5隻蛋。除要輕手,還要快手,尤其製作蠟染浮雕法時,手稍慢蠟就會凝固!我看她製作時,除了幾條用作定位的縱橫線外,不用起草稿也可畫出漂亮對稱圖。今日,小自鵪鶉蛋、大至鴕鳥蛋,都可以展現出各種不同的美態來。

■特別為香港回歸10周年設計的鴕鳥蛋。

製作過程

使用的工具非常簡單,以鵝毛剪成不同形狀當作沾上蠟的工具。把染好的彩蛋輕輕用火烘一烘,再用紙巾一抹,就可以確保表面光亮不褪色。

四大效果

蠟染浮雕法(多色):

以羽毛筆蘸溶掉的蜂蠟後放染料上色,蠟紋有浮雕效果。

刻刮法:

把蛋染色後,然後以雕刻刀在上面刻出圖案,多用於單色蛋。

蝕刻法:

把雞蛋染色後再以稀釋酸液在蛋殼表面畫上細緻花紋。

蠟染法(多色):

最普遍的方法,把蛋上蠟後用羽毛筆上圖案,染色並把蠟除去。

索柏民族復活彩蛋手繪藝術展

日期:即日至4月22日 
地點:銅鑼灣世貿中心1樓大堂


從景泰藍變出彩砂畫

看着枱上十多張證書、獎狀,北京工藝師黃小群的創作路看似平步青雲。原來她11歲時遇上文革,父母都成被批鬥分子,她亦不斷被思想改造,要待至31歲高齡才得進北京藝術學院。後來她把繪畫的技巧轉移至研究彩砂畫,97年香港回歸,還被邀在港的外交部製作3幅彩砂壁畫。2000年是她的轉捩點,把鑽研了十多年的彩砂畫從平面搬到光滑的鴕鳥蛋上,「鴕鳥蛋彷彿有生命,在製造前我先把蛋表面的蠟質磨掉,然後畫上草圖、黏上銅線,再注入彩砂,但隔了不久,那被磨啞的表面又會回復光澤來,好像有生命一樣。」彩砂畫的製作跟景泰藍很相似,惟景泰藍會較彩砂畫多燒一次,「彩砂畫的特色在於表面凹凸不平的砂粒,燈光照射下反射出光芒,加上鴕鳥蛋殼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樣會更突出彩砂畫的美態。」未來黃小群將會把彩砂畫搬到玻璃上,寄望這嶄新藝術可成為08年北京奧運的工藝品之一。

■經歷過文革的黃小群,一直沒有放棄過繪畫,並創作了這種彩砂鴕鳥蛋雕刻藝術。

製作過程

先在蛋殼上畫上圖案,再以2毫米高的銅線屈出所需形狀,然後再注入彩砂填色,放進1,800度高溫燒至定型。

■不獨是中式圖案,還有這些具復活節氣氛的設計,黃小群是參考了多幅耶穌像而設計的。

■這是得獎作品,以門神作為圖案。

彩砂鴕鳥蛋雕刻展覽

日期:即日至4月15日 
地點:尖東帝國中心地下中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