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基會上周五公布的數據,全球央行所持有的美元儲備比重正持續下降。美元近月總是上升乏力,除了各種內憂(例如國內次按危機)外患(例如伊拉克局勢發展)因素外,相信與此亦不無關係。
國基會提供的數字顯示,各國央行在去年第4季的美元儲備下降了1個百分點,由之前一季的65.78%下降至64.75%,最明顯的受惠者是歐元,比重由第3季的25.12%上升至25.80%,而英鎊的比重亦從4.25%增加至4.43%,取代日圓成為全球第三大外滙儲備貨幣。美元外滙儲備的確實數字為21600億,至於歐元和英鎊等的大約數字,大家只要拿起計數機,便不難計算出來。
歐元英鎊受惠大
上述數字當然不夠全面,但亦已涵蓋了全球央行約2/3的外滙儲備。其實,很久之前已有不少國家先後表態,透露有意減持美元在外滙儲備中的比重,更有不少國家身體力行,只不過其後市場焦點逐漸轉移,而美元整體走勢雖偏軟,跌勢仍屬循序漸進,美元儲備比重下降的問題才沒有在市場掀起太大的波濤。
國基會上周五的報告,相信可再度挑起投資者對相關議題的關注。雖然除了美元走勢偏軟外,日圓亦是疲弱不堪,但後者的弱勢源自低息,以致成為套息交易的主要融資貨幣,與美息高於歐洲大部份國家仍要捱打,境況大不相同。
由於不少國家基於政治因素或基於經濟因素,均不想對美元過於依賴,而新興國家如金磚四國的崛起,提供了遠比美元資產為高的回報,亦令後者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當然,爛船仍有三斤釘,大家縱使不看好美元資產的前景,亦不可以完全把美元棄之如敝屣,因為箇中所涉及的影響重大,故美元至今仍是全球最重要的外滙儲備貨幣。不過,隨着央行爭相有秩序地陸續減持,美元前景難以樂觀,已是不言而喻。
趙善銓
瑞士EFG私人銀行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