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回歸前夕,正當不少專業人士希望取得他國護照,逃出香港之時,當時已在美國著名大學當院長的張信剛卻不理友人的勸諫,甘願當冒險家來港當城市大學校長,結果見證了香港高等教育的風雨十年。 記者:梁美寶
66歲的張信剛來港前是美國匹茲堡大學工學院長,是生物醫學工程專家,研製出人工肺。但在回歸前一年,他獲城大校董會邀請,接替當時的校長鄭耀宗(就是後來因鍾庭耀事件下台的港大前校長),毅然放棄外國的厚職,回歸屬於中國人的地方。
頭髮不覺黑變白
「當時好多外國朋友都勸我,話以我喺美國嘅發展,相信好我快都可以升做校長。佢哋仲話,好多人一聽到九七,都想從香港走出嚟,擔心回歸後嘅變化,但偏偏我呢個時候返去。」出身醫學世家的張信剛,祖父是中國首批西醫,父母都是外科醫生,經歷過日治時期做二等公民之苦,國共內戰時舉家避走台灣,但他說因為對中共及一國兩制的了解,對香港前途仍然感到樂觀。
「主權回歸那一晚,我嘅子女、弟弟一家專登從外國返到香港,見證歷史嘅一刻。世界上未曾有一個地方嘅主權回歸,係唔需要一槍一彈攞返嚟。」不過,任職大學校長的11年來,他也歷盡學界十年風雨變化,削資、政府撤銷對副學士的資助、金融風暴,均令大學傷到入肉,大學教員要跟公務員一同減薪共度時艱,張信剛的頭髮也由黑變白。
不少人批評,董建華當年定出接受高等教育人數佔適齡人口六成以上,是教育政策的「八萬五」,導致大學生質素參差;大學撥款模式改變,也令大學教育商業化。十年前城大撥款全部來自政府,現只有65%,其餘35%來自自負盈虧的課程收入;城大的校園設施較十年前改善,但因學生人數激增,現在校園晚上也要運作。以往全由政府資助的副學位課程,已大部份變成自負盈虧。
視野未夠全球化
張信剛卻認為,前特首董建華當年做了正確決定,普及大學教育。「好似十年前都冇乜人關注大學做研究,但呢十年卻多咗好多資源,又好似大學喺RAE(八大院校研究成果)嘅成績,都已經達世界級,呢個進步係好大!」
校園裏大學生的組成,這些年來也由清一色的本地生變得國際化,多了內地生及外國學生。張信剛認為,本地生要國際化及全球化,面向世界,懂普通話是表面的事情,還要擴闊視野,不能只關注香港的問題,「香港嘅學生視野上仍未夠全球化,仍要努力做得更好。」
這十年,張信剛形容只是高等教育界準備迎接擴張的階段,未來三三四學制改革,才是他們最期待的新景象。「呢個學制改革係中學老師、大學,所有教育界多年嚟作出嘅好大努力,到時嘅改變係七改六(中學由五年中學、兩年預科,改為三年初中、三年高中),教育更加普及化,到時起碼有八成人會讀大專、大學。」
心理回歸要多年
在教育界數十載的張信剛將於下月退休,他正期待下一個十年的出現。「一夜可以將政權回歸,但心理上嘅回歸,要待多年時間才可完成。好似以前大部份香港人去外國旅行,都唔用特區護照,今日佢哋反而覺得用BNO冇咁方便,呢啲轉變都需要時間。」
回歸10年倒數8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