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九年十一月發生的伊朗人質危機,美國的卡特政府出盡九牛二虎之力包括國際輿論譴責、經濟制裁、外交壓力也徒勞無功,甚至最後出動軍事直升機及精銳突擊隊意圖救出被困在美國駐伊朗大使館的人質也功敗垂成,多架直升機因故障而被棄置在伊朗的沙漠,成為卡特政府顢頇無能的印記。結果直到四百四十多天後,到卡特總統競選落敗及正式卸任後,伊朗政府才把五十多名美國人質送上飛機,放他們回到美國,結束歷時一年多的人質危機。
二○○七年的伊朗人質危機卻完全不同。事件從發生到結束前後不到兩星期,十五名被扣留的英軍在昨天晚上已離開伊朗返抵英國。雖然有傳聞指英國政府跟伊朗政府有其他秘密協議才讓十五名英軍順利獲釋,但對貝理雅政府而言,對已相當繃緊的中東危勢而言,人質危機能盡快解決確實讓各方面可以舒一口氣。為甚麼今次人質危機能這麼快就解決呢?
今次人質危機能在短短兩星期內解決除了因為英國跟伊朗的關係不像美國跟伊朗那樣惡劣外,除了因為英國政府願意接受形勢比人強的政治現實外,第一次伊朗人質危機的經驗教訓也讓英國及伊朗政府學乖了。
對英國工黨政府來說,對將於今年夏天放棄首相位置的貝理雅來說,讓十五名英軍被拘留的事件長期僵持下去將會耗盡英國政府的精力及資源,將會耗盡貝理雅及工黨政府的政治資本;令工黨政府像美國前總統卡特那樣成為人質危機的大輸家,失去民望,失去政權;而貝理雅在任首相十年的功績更可能被危機一筆勾銷,變成工黨的歷史罪人。面對這樣可怕的前景,工黨政府及貝理雅怎能不面對現實,盡快了結事件呢?
而對伊朗政府及領導人來說,七九年的人質危機雖然令美國這個「大撒旦」焦頭爛額,但所引發的後遺症如長期被孤立、長期不能融入國際經濟秩序等都讓伊朗付出沉重的代價。這一回若果歷史重演,將意味伊朗無法跟英國及歐盟保持正常的貿易及經濟關係,將意味伊朗成為美國、歐盟兩大經濟體的敵人,這實在太不划算了。
此外,讓危機拖而不決將促使伊朗國內的激進團體及教士乘勢而起,主導政局;甚至驅使他們作出更激烈及挑釁性的行動,如強行公審被拘留的英軍等。若果出現這樣的情況,英國跟伊朗的關係固然會進一步惡化,伊朗跟國際社會的交往也將大受影響,並可能令原來傾向支持伊朗的中國、俄羅斯被迫加入制裁伊朗的行列。為免陷入內外交煎的困境,伊朗政府自然樂於見好就收。
伊朗人質危機順利解決對英國政府無疑是一份不錯的復活節禮物,但對美國布殊政府來說,今次事件順利解決卻有點像給人賞了一記耳光那樣。要知道布殊政府一直強調伊朗是跟國際社會為敵的邪惡軸心國,故此堅持不肯與伊朗談判,更不肯爭取伊朗協助解決伊拉克問題。可這一回布殊政府的最忠實盟友──英國貝理雅政府不但跟伊朗打交道,不但跟伊朗談判,更取得理想的結果,更順利解除了一枚威脅兩國關係及中東局勢的「計時炸彈」。這樣下來,布殊政府對伊朗的強硬、不妥協立場便顯得頑固、不合時宜及蠻不講理,布殊政府在國際間便顯得越來越孤立。對布殊政府來說,這不是像給人賞了一記耳光嗎?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