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華懋非凡基業 如心非凡經歷 - 利世民

利字當頭:華懋非凡基業 如心非凡經歷 - 利世民

五十年代,華懋仍然是一家化工貿易公司,據說是當時在英專進修的龔如心認識了從事建築朋友,助夫君王德輝打進建築業,為日後的地產事業鋪路。早期的華懋,保守得連樓宇按揭都自家包辦,但另一方面華懋卻又有積極進取的日子;六七暴動時,華懋大舉購入地盤和葵涌、荃灣等偏遠地區的廉價地皮,為日後的發展奠下基礎。
至七十年代的華懋置業,規模絕不遜於當時其他的地產商,而能夠在短短的十多年間成功轉營並且得如此佳績,相信除了是其時市場的自由活躍,王、龔二人的勤奮和眼光也非常重要。
作為一家傳統華資企業,華懋有極濃厚的個人味道,由起初時那種極度的慳儉保守,到後來的不按常理出牌,都看得出這間公司由上而下的文化。雖說王、龔都知慳識儉,但從華懋的歷程看來,特別是九十年代之後的華懋,似乎王德輝是向來保守,龔如心才是進取的一個,所以說華懋是王德輝打下的基業,的確對龔如心有點不公平。
據說,龔如心曾抱怨︰「我做得好的時候,人家說都是因為我有先生打下的基業;事情不理想時,他們說我拖垮了我先生的公司。」那份酸溜溜的味道,旁人不難感覺得到,也可能是這個原因,令之後的龔如心更加要凸顯她的個人身份,像如心廣場和集團總部的銅像,都說明了她心底裏的這一個結。
除了我行我素的管理文化,華懋的另一絕,就是它可能創下了香港準備上市時間最長的紀錄。據說早在七一年王、龔二人已經開始準備將華懋上市,但由於跟承包商在股票定價上談不攏,結果華懋至今仍然沒有上市。不過,也正正因為華懋不是上市公司,所以王、龔可以按自己的心意營辦。在管理學上,華懋的我行我素,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不過,在自由市場裏,華懋根本不用向誰交代,反正大家看得過癮,誰又管他做得好不好?
話說回頭,像華懋這種企業,也只可能在戰後的香港才有機會出現,更說明了在這種特定時空之中,飛快的經濟和人口增長,加上自由市場的空間,創業者可以憑自己的能力和眼光,創造花十幾代也花不完的財富,這就是香港可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