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熄燈一小時。汽車雜誌在介紹新車時,加入環保指數,過份消耗汽油的被指為不合時宜。戈爾那套地球暖化的紀錄片,可以算是環保變成主流意識的起點。
《時代》雜誌專題講述地球暖化。換着一年前,應該只會是學術研究的文章。今日能夠引起共鳴,成為大家關心的社會現象,全靠過去一年天氣反常,令人提早親身感受原本應該是兒子將來三十歲時才會遭遇的天氣突變。要更多人注意環保,其實只需要電視台增加天氣報告時間,效果高於戈爾走出來做show。
這篇專題所講的五十一項減低暖化速度的板斧,香港人經已做了許多,如果要打分,應該是環保班上的高材生。但身處大陸,環看四周,將來這個地方,會是未來地球暖化的兇手。《時代》叫人搭巴士,大陸沒錯是有人搭公車,但國策是走向美國式的汽車大國。現在大陸是每一千人一部車,美國是每一千人有五百架車,內地的目標是比現在增加十倍。貴為美國雜誌,五十一項辦法,有十分一與汽車有關。大陸要行汽車政策,是與環保為敵。
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國,但不等如大陸沒有環保生意。《時代》叫人轉用乙醇,中國都有製造乙醇的公司。早前上市的中糧,乙醇的生意額只佔未夠一成,卻佔盈利的三成。是乙醇好賺,還是其他生意做得差,未及研究。
要減慢全球暖化,唯一方法是希望大陸出一個翻版戈爾,用符合國情的方法,叫內地幫手出力減少排放。美國一個三億人口的國家自律,未夠抵銷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國家出力排放。在大陸,過氣政客無法高調,只可以例如請胡錦濤落鄉探訪時,四處宣揚。反正他是念水利工程,都與環保拉得上關係。水是環保生意,從食水到污水處理,都是大熱。但涉及水的生意,政府對價錢有嚴格控制,不容肆意加價,是收入穩定但盈利欠缺驚喜的項目。
環保概念在大陸有排未流行,但環保生意經已成行成市。又一次證明,生意人永遠行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