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東北亞一隅的朝鮮半島,從來都是世界列強周邊國家明謀暗算各自利益的舞台。
在朝鮮半島實施殖民統治的日本1945年戰敗投降,美國為免蘇軍獨佔朝鮮半島,提出以北緯38度為界,以北為蘇軍受降區,以南為美軍受降區。1948年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分別成立,三八線成為冷戰前沿陣地。
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參戰,一度將戰線推到鴨綠江邊。中國志願軍抗美援朝,一度攻陷漢城。雙方陷入慘烈的拉鋸戰,經多輪談判,交戰代表終在1953年簽訂停戰協定,停戰界線大致沿三八線。
1998年金大中就任南韓總統,對北韓推行陽光政策,謀求南北和解。2003年盧武鉉繼任後提出和平繁榮政策,延續陽光政策。作為陽光政策的代表項目,北韓境內的開城工業園區和金剛山旅遊區都由現代集團轄下的公司營運。
牽涉中俄利益
陽光政策確實改變了南韓人對北韓的態度。有南韓外交人員說,1990年代前不會出現像《JSA安全地帶》、《太極旗飄揚》這樣描寫南北韓關係的電影;在民主化前的南韓,電影裏的北韓人通常扮演邪惡角色。
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美國、日本、中國、俄羅斯各有地緣政治戰略利益考慮。對於陽光政策,美國過去一直指摘會讓發展核武的北韓取到外滙;南韓反指可讓北韓減少對中國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