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論中國:關注胡杰 關注雲南影展 - 李平

盡論中國:關注胡杰 關注雲南影展 - 李平

宗旨為「以寬容的態度鼓勵影像作者多視覺、多維度的文化思考和藝術表達」的雲之南紀錄影像展,還是遭遇了不寬容的對待。從不在影片中避諱個人情感的獨立製片人胡杰,還是遭遇了難以迴避的政治審查難題。

影片承受着時代的傷痛

由於必須傾注自己的心血,由於必須堅守自己的信念,由於必須承受沒有票房、沒有獎賞的孤獨,微型攝錄機和數碼錄像機的普及,並沒有令紀錄片的拍攝成為內地風光的職業。據說,內地獨立紀錄片製片人只有數十名。
胡杰是其中的一個佼佼者。從1995年拍攝《圓明園的畫家》、《遠山》、《媒婆》,到後來的《在海邊》、《平原上的山歌》,他記錄的是平民百姓的辛酸生活。有人說,胡杰是悲憫而平等的記錄者;有人說,胡杰的影片承受着時代的尷尬和傷痛、張揚着時代美好和光輝的人生。
胡杰近年的作品轉向歷史題材。2004年製作的《尋找林昭的靈魂》,敍述的是被打成右派、後被殘殺的北大才女林昭;2006年製作的《我雖死去》,講述的是文革時第一個被紅衞兵打死的女校長卞仲耘。有評論這樣形容胡杰的作品:「通過胡杰充滿關切的講述,觀者總會在不經意間被他記錄的影像所打動,那裏面有着苦澀和悲哀,也有生命的尊嚴和堅韌。」

當權者磨滅歷史的血腥

文革已經過去40年、反右運動已過去50年,但是,文革、反右,真的結束了嗎?中共的當權者至今仍在封殺歷史的再現,試圖磨滅、洗去他們留在歷史上的血腥,說明運動的陰魂未散。
誠如胡杰去年訪港時所說:「我們是用我們的攝像機記錄了一個民族的苦難。」筆者呼籲關注胡杰、關注雲之南紀錄影像展,不只是關注一個電影工作者、關注一個影展,更是關注民族的歷史和前途。可以說,《尋找林昭的靈魂》、《我雖死去》能否公映,是當今中共領導人是否誠意推動民主的試金石。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