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記者窺探北韓 越過三八線

《蘋果》記者窺探北韓 越過三八線

北緯38度,是地圖上最奇特的一條界線,大半個世紀以來,由熱戰最前線到冷戰前沿地,見證了朝鮮半島上演的仇讎離合、利益角力。本報記者最近從南韓穿越三八線,先後到北韓境內的開城和金剛山,透過這兩個象徵南北韓互動的地方,嘗試了解自去年北韓核試到今年六方會談重開後,南北韓關係的變化。在南韓首爾採訪的北韓流亡者,則反映了官方以外的另一種意見。
《太極旗飄揚》和《JSA安全地帶》的故事,在現實世界還未終結。 圖文:本報記者陳沛敏

車子從首爾出發,行駛了接近一小時,公路上的現代、起亞汽車漸見疏落,取而代之的重型軍車不時擦身而過。南韓當年為防北韓滲透,在河岸築起的金屬刺網提醒我們,把朝鮮半島上一個國家一分為二的那條三八線,已經很近。
工作人員在車上播放一套短片,內容是進入北韓開城工業園區後的注意事項:稱呼金正日不能直呼其名,要冠上委員長的頭銜;不准拍攝北韓軍人;不准詢問北韓工人有關政治或比較南北韓經濟的問題;不准給北韓人食物、飲料或名片;只能用數碼相機拍照以便檢查;不准戴太陽眼鏡……

不准直呼金正日之名
禁戴墨鏡 禁帶手機

為甚麼不能戴太陽眼鏡?身旁的南韓繙譯從未到過北韓,她猜想:「可能覺得這樣好像模仿金正日吧!」她說時很認真,對不曾在極權國家生活的人卻像個政治笑話。所有人交出手提電話,在南韓邊境辦過出境手續,再登上車子,穿越非軍事區,終於進入北韓。
路旁換上身穿厚重軍服、手持機槍的北韓士兵,他們凍得兩頰發紅的臉上沒有表情,眼睛卻緊緊盯着從南韓過來每個人的一舉一動。工作人員一再提醒我們,不能拍攝的,除了軍人和邊界設施,還有遠處的村莊。同行研究北韓的南韓學者指着田野上的房子說,那是一條「宣傳村」,根本沒有人居住。
韓戰爆發時,開城是戰事最激烈的前線,休戰後,成為北韓一部份,屯駐重兵,直至四年前開發工業園區,北韓軍隊才後撤十公里。至今有39家南韓企業來這裏投資,其中22家已利用北韓的廉價土地和勞工投產。他們比喻這裏是「北韓的深圳特區」,但一般人到園區須事先申請,獲得南北韓當局批准,才能成行。

「北韓的深圳特區」
工人月薪60美元

去年10月北韓核試,南韓反對黨要求總統盧武鉉,停止開城工業園區和金剛山旅遊等陽光政策的代表項目,但結果還是繼續辦下去。園區管理委員會主席金東根說,核試後有些廠商查詢運輸是否受影響,原訂的土地開售計劃也受阻,但上月六方會談達成協議,很多企業恢復前來考察,甚至有美國著名跨國企業高層參觀後表示,若局勢穩定,會考慮投資。
700多名南韓人在這裏主要擔當管理崗位,其餘的一萬多人是北韓人員,大部份是據說每人可賺取60美元(約468港元)月薪的北韓工人(圖)。要辨認北韓人員不難,除生產線的工人外,無論是便利店售貨員或供電單位職員,他們的左襟都別上「國家不朽主席」金日成的頭像徽章。

入住酒店
由金日成妻子別墅改建

北韓工人對鏡頭很敏感,記者嘗試問一位工人每日工作多長時間,話未說完,貌似管工的職員已過來代答,並解釋工人正在當值,不便詳談。金東根說:「這裏的工人很勤力,工作時絕不說話躲懶。」
帶領考察團參觀的有位來自平壤叫崔貞愛的姑娘(圖),是北韓中央特區開發局的女幹部,臉上總帶胸有成竹的自信笑容,很受考察團的南韓同胞歡迎,拉着她拍照留念。記者跟她聊起來,她突然用英文問:「What'syourrealjob?(你真正的工作是甚麼?)」
幾天後,記者再次穿越三八線,從南韓到北韓的金剛山風景區。這裏雖是觀光區,但旅客除不能帶手電、南韓報刊等物品外,160毫米或以上的相機鏡頭也不能入境。遊客又不能到附近的村莊,每個出入口都有北韓士兵把守,但遠處仍可見村民踏單車、小孩在田間奔跑的景象。記者入住的酒店是由金日成妻子的別墅改建而成,曾供來跟北韓家人團聚會面的南韓家庭過夜。
到金剛山的南韓登山者大都不會錯過一個節目,就是觀看平壤雜技團的演出。台上的布景、服裝令人想起六、七十年代的內地風格,雜技員的技術卻是精湛的。謝幕時,女司儀以一貫慷慨激昂的語調大聲跟南韓觀眾道別:「讓我們在國家統一時再見!」台下年長的南韓觀眾掌聲如雷。
由南韓到北韓其實很近,同文同族之間只隔了一條大致沿北緯38度、自東至西橫貫朝鮮半島的軍事分界線。越過地圖上的這條界線,卻是由民主現代到極權封閉的兩個世界。
冷戰早已結束,只有這裏仍未走出冷戰的陰霾。

北韓職員左襟都別上金日成徽章(圖)。有南韓人說,朋友到金剛山旅遊時指着襟章問在哪兒買到,即被對方嚴斥不敬。

在金剛山旅遊區表演的平壤雜技團,謝幕時向南韓同胞高呼「統一時再見」。

位於金剛山的金日成妻子的別墅現用作南韓登山客入住的酒店。

有南韓小朋友到非軍事區「自由之橋」掛上給北韓小朋友的心願卡,說希望國家統一時可以一起玩。

在開城工業園區可以買到的北韓特產,包括包裝頗有六、七十年代內地風格的糖果餅亁。

北韓金剛山旅遊區周圍豎立了不少歌頌金日成革命精神的石碑。

南韓當年為防北韓滲透,在河岸築起金屬刺網,是三八線附近特有的景象。

金剛山被譽為朝鮮半島最美的山。蘇東坡曾有「願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之句。 本報記者陳沛敏在金剛山前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