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同昨天的海嘯,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九年內已第四次發生海嘯。四次海嘯都是由海底地震引發,屬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兩大板塊互相擠壓所引發出來的後果。
太平洋與印度洋位處火環帶(RingofFire),這條火環帶由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向北經秘魯,伸延到美加洛磯山脈、阿留申群島、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南下日本、台灣、菲律賓、所羅門群島,再向西伸延到印尼和南亞。全球90%地震和80%強烈地震都是在這條環火帶發生,隨時可能引發海嘯。
南亞於2004年和2005年兩度發生的大海嘯,都是太平洋板塊中的巽他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邊緣相互交叠相迫,令積聚在板塊斷層多年的能量一下子迸發出來。北愛爾蘭科學家2005年曾警告,南亞短時間內兩度發生海嘯極不尋常,意味能量仍未完全釋放,有可能再發生大地震和海嘯,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但暫時未有科學家指,所羅門群島海嘯是南亞大海嘯的延續。
《蘋果》資料室
海嘯成因
1.海底地震令海床上下移動幾米,令海床出現斷層,海面產生大擾動,激起巨浪,引發破壞性海嘯
2.巨浪會在海洋中形成,將海水扯離震央位置,然後直撲到沿岸
3.在深海,海嘯會以時速800公里流動,當接近淺水區時,會減慢速度,但巨浪的高度會不斷增加
海底地震通常是在兩塊板塊之間形成,當板塊互相擠壓,將其中一塊推高,令積聚在板塊斷層的能量,一下子迸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