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三人患有鬱躁狂。在人類歷史上,抑鬱和狂躁,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在了解歷史的時候,例如孫中山或麥理浩,我們不知道這些人有沒有過這等毛病,或魯迅、張愛玲,他們的作品有沒有鬱躁的紀錄。又或者如希治閣、黑澤明,他們哪一個時期的電影產品特別幽暗,雖然在片場講粗口罵人,每一個導演都是鬱躁狂,不然他們就不會扮相怪異,戴帽子和太陽眼鏡。
鬱躁狂有一種浪漫的色彩,視乎患者的樣貌和年齡。例如「哥哥」的問題,叫做「憂鬱」,跟水邊的那株神話裏的水仙花,一個自戀的美少年聯想在一起。憂鬱的情人,對一個中學女生最有所謂的魅力,她以為他擁有詩人的氣質,他是那麼脫俗而飄逸,心中有一抹斜陽,瞳孔映照着一片月色。
「因為愛上你,我才那麼憂鬱」,十六歲的女孩子最愛男朋友在耳邊說這樣的對白。憂鬱的少年需要一點點道具,二百年前,是一枝鵝毛筆,二十年前,是一具木結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裏,留一頭長髮,不要忘記,有時要跑到一座幽谷,向滿山的樹影高喊:我好寂寞、好空虛,發出一聲長嘯。
因為英文Melancholy這個字眼,在西洋文學裏甚為活躍,十七世紀就出現了「憂鬱的解析」,後來變成浪漫派詩人的身份證,成為知識分子的社會病。憂鬱、肺癆、詩篇,是一個情聖的三角特徵,至於後來的什麼存在主義,流行的一個字,叫做Ennui,開口動不動就是沙特和卡繆,不憂鬱,就不是所謂的潮人。
因為據說沒有教育的人才不憂鬱:賣魚勝、牛頭角順嫂、黃飛鴻片集裏的牙擦蘇,何來有憂鬱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六十年代在吉慶圍插秧打穀的農婦,亦未聞有憂鬱,不然就有許多用鐮刀自刎,在一棵榕樹上吊的個案。
當憂鬱變成了抑鬱躁狂,還加上手腳顫抖的驚恐症,變成經濟大衰退的流行症狀,就有點殺風景。特別是商場和馬路上喧囂的爭吵,夾雜着性器官,小巴司機蹬着一雙人字拖,大罵扒頭的平治司機。鬱躁令人厭惡,而且傳染力很強,是一股垃圾的味道,瀰漫在空氣裏,不,不要相信你的男朋友的鬼話,他不是哥哥,他是一個潛在的暴力者,他憂鬱?呸,快跟他分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