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胡夫大金字塔(GreatPyramidofKhufu)是古代七大奇迹之首,高聳巍峨之處幾千年無人能及,到底古埃及人是如何做得到?法國建築師烏丹(Jean-PierreHoudin)聲稱已解開這4,500年之謎,指金字塔是用螺旋形斜道從內而外建成的。
胡夫大金字塔原高146米,因風化而崩塌了10米,現時仍高136米,相當於40層摩天大樓,1889年法國巴黎鐵塔建成之前,世上沒有建築物可以跟它比高。後世人最費解的地方,是古埃及人沒有鐵器、車輪和滑輪,他們又怎樣可搬運300萬塊2.5噸重的大石建金字塔?學者對此有兩大主要理論,一是在金字塔正面起一條大斜道運石,二是起一條外在的螺旋形斜道,但兩者都有說不通的地方。
僅需4千而非10萬人建造
烏丹8年前根據他的工程師爸爸憑直覺想出的新解釋,開始全情投入解開這謎團,他的想法是,那條運石螺旋形斜道並非在金字塔之外,而是在金字塔表面之內10至15米。
據他的計算,那螺旋斜道只需7%斜度(即高度和長度的比例是0.07),就足夠去到金字塔頂,8至10個人已夠力將大石塊堆上去,只需4,000人就可以起好金字塔,不像之前史家估計要10萬人之多。他說:「這理論好過其他理論,因為這是唯一可行的理論。」
烏丹跟着竭盡心力,依照當時已有的銅器和石器工具、古埃及工人的體力和知識、及所用花崗岩和石灰岩的數據,重構金字塔整個建造過程,然後與法國達索系統集團(DassaultSystemes)14名工程師合作,用兩年時間製作立體圖像模型,前日(周五)在巴黎發表。(立體圖像網址:www.3ds.com/khufu)
他重構的建造過程是有兩階段,首階段是用傳統的直斜道起金字塔底部,起到43米高,佔最後體積的七成;次階段會用內部的螺旋形斜道來運石,斜道像隧道一樣有頂覆蓋,但四個角落會留空,方便搬石轉彎,他相信那條直斜道的石塊有「循環再用」,拆下經內部螺旋斜道運上去,建金字塔的上半部。
用大秤錘搬60噸重橫樑
烏丹還相信他已破解金字塔另一大謎團,即是金字塔內連接法老墓室那條又斜又窄的大甬道(GrandGallery)用途。
他相信法老墓室天花那些60噸重花崗岩橫樑,是用很大很重的秤錘(counter-weight)協助搬到高處,大甬道就是大秤錘的通道。他又相信法老墓室採用五層假天花設計,是避免令支持天花結構的弧頂負重過度。
他表示,內部螺旋斜道理論有證據支持,法國科學家1986年對金字塔進行微重力測試時,發現金字塔內有密度較低的螺旋形結構,「他們將這發現束之高閣15年,因為解釋不到,但加上我的繪圖,就完全明白了。」他已組織了一支國際研究隊,如果得到埃及當局批准,就用雷達和熱能攝影機勘探金字塔,進一步蒐集內部螺旋斜道的證據。
美聯社/路透社/英國《獨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