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春天,公園及道路旁開滿大紅花、金盞花等各式時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每年就耗資2,800萬元進行綠化,當中包括種植時花及於節日換上各式應節時花,但有專家及環保組織指,時花無疑加強市區美化效果,但對改善迫在眉睫如空氣污染及溫室效應等環境問題,種樹才是最佳辦法。
專家:整體種樹唔夠
康文署及土木工程拓展署等政府部門均有進行綠化計劃,當中不乏種植時花及灌木,中文大學地理及資源管理學系教授鄒桂昌指:「樹木的確有種,但整體唔夠,尤其喺舊區」,他表示,時花觀賞價值雖高,但改善空氣質素及提升環境舒適程度不及道路旁種樹。他解釋,樹木將二氧化碳轉化成氧氣的能力遠超花草,以一名成年人每日呼出0.9至1公斤的二氧化碳為例,覆蓋範圍15至20平方米、生長良好的樹木足以將該數量的二氧化碳透過光合作用,轉化為碳水化合物,並釋放出氧氣;但種草則至少有40平方米才具同等效用,「估計時花嘅情況接近草坪。」
時花花期較短,如大紅花的花期只有數個星期,鄒指,當時花凋謝,需要鬆土種植新品種,但鬆土會加速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質的速度,釋放出更多二氧化碳;相反樹木生長期較長,不需動輒翻土,土壤中有機物受干擾程度較低。
時花矮吸污染物較弱
他續稱,樹葉表面的露水不但黏住空氣中的污染物,也能降低氣溫,「要周圍吸熱,先可以蒸發樹葉表面嘅水氣,附近因而無咁熱!」另外,較高的樹木可吸住高樓大廈排出的污染物,當下雨時,就可以將它們沖走,但「時花咁矮,好難吸到高處釋放出嘅污染物!」
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認為,樹木是動物的棲息地,又是郊野與市區之間的生態走廊,「灌木同花根本就無呢個效用!」他不諱言,現時市區主要種植時花,「市區根本無預留足夠空間種樹,種樹又無做好保養,結果搞到啲樹死下死下!」
康文署回覆時表示,會種植一年生時花加強美化效果,特別於聖誕節及農曆新年期間。
記者 黃嘉寶
逢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