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日前發表的《香港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報告》,建議成立新的公共廣播機構,文件中沒有指明會否「殺台(香港電台)」,但建議中沒有收編港台的意欲。政府原先想借委員會之手來「殺台」,委員會卻表示其職責不包括探討港台的前程,港台會否繼續存在,仍然是一個謎。
姑勿論新的公共廣播機構是由港台改組而成,還是全新設立,問題的重點應是有沒有必要由政府資助來開設廣播服務。
有說,港台的存在是為了照顧小眾,讓他們享有收聽非主流節目的權利。在以往政府發牌規管頻道的時候,可能是吧,但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
在互聯網上,用家幾乎可以在討論版、網誌、主題網站、網上電台等暢所欲言,要多小眾有多小眾。即使你嫌以上選擇太老套,不夠互動,仍可以選擇自製短片放上YouTube,在其最新推出的TestTube中即時和其他網友聊天。在科技發展下,根本毋須政府代為擔心市民接收的資訊不夠多樣化,可見港台的存在已經沒有必要性。
如今報告竟又指出,要另起爐灶,成立一個新的公共廣播機構,其中一個目的是「促進社會共融及多元性」。
不過,最不想「促進社會共融及多元性」的,恐怕是政府本身。港台製作節目的多樣性,是有目共睹的,例如電視節目《頭條新聞》,帶出一些不滿政府的聲音,在節目中冷嘲熱諷政治人物或政府施政失利,為市民出了一口氣,可說是「促進社會共融」。至於在月前播放的同性戀節目,亦充份反映了香港文化的多元性,因為在性取向上,大眾傳播媒介經常「鼓吹」異性戀,此一同性戀節目,的確相當「理性平衡」。
可是政府連港台本身的多元化也接受不到,港台節目對政府的批評,令到政府中人不滿;播放同性戀節目,也遭廣管局「強烈勸喻」。報告雖表示新的廣播機構要獨立於政府,但財力和任命權皆由政府控制,新成立的公共廣播機構有何「多元性」,令人疑慮,更有可能會重蹈港台的覆轍,變成既不完全獨立,又不是政府喉舌的怪胎。
報告指,公共廣播機構主要收入來源是政府的資助,其實和每年耗公帑四至五億元的港台分別有限。
即使委員會表示政府對新機構的資助會逐步減少,會開拓商業贊助或募捐等收入來源,可是,最終目的是要在最遲十年之內,令其他收入來源佔「首個財政周期撥款之實質價值」的百分之二十,除非新機構在未來十年大幅削減開支,否則大部份收入依然來自政府。在財力受到控制下,很難叫人相信新機構可以完全獨立於政府,享有製作節目的自主性。要真正獨立、編輯自主,私有化似乎是唯一出路。
不論是港台、官台,還是所謂的「公共廣播公司」,在私營傳媒以及互聯網普及的今天,已經沒有太大的存在價值,若然市民對港台或公共廣播服務真有如此大的需求,不用政府資助,將其私有化,也能在市場上生存。
在港台網站的一個投票結果顯示,至截稿前,逾九成人支持香港要有公共廣播服務,六成人支持香港電台轉營為法定的公營廣播公司。既然有那麼多人表態支持,一刀切殺台必然會引起很多反對聲音;另一方面,繼續接受政府資助則會損害港台的自主權。
為了港台寶貴的新聞自由,朱培慶先生,推行私有化吧。
《蘋果批》網誌: http://pieatapple.wordpress.com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