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9歲的內地蘭州市女子楊麗娟,十多年裏一直瘋狂追星不止,其父為了滿足她對港星劉德華的癡迷狂戀,不僅傾家蕩產,更打算賣腎為女兒追星籌款。3月26日,由於楊麗娟與劉德華單獨見面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楊父便跳海身亡。這件事情所反映內地當下的社會問題,確令人深思。
首先,這件事情折射反映了內地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問題。上個世紀後期,內地在巨大的人口壓力下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問題隨後出現,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要麼家庭教育缺失,要麼過份溺愛。楊麗娟這次鬧出的頗為轟動的新聞,就是一系列獨生子女問題的具體表現之一。
「大面積心理干預」是當前內地社會之急需。「楊麗娟事件」發生之後,曾有心理學專家指出,楊麗娟及其父母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表現。用不着對楊家人做具體的「心理診斷」,只要看一看楊家三口的這些表現──女兒不上學、不工作、全職追星,楊父傾家蕩產、債台高築還不算,更打算賣腎「支援」女兒,楊母事後不僅沒有幡然醒悟,反而遷怒、指摘劉德華……這樣的言行還是正常人的言行嗎?在時下的內地社會裏,由於存在巨大社會壓力、貧富不斷分化、弱勢群體不斷增加,心理問題已經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然而傳統觀念的束縛,比如人們不願意承認自己有心理疾患,覺得丟人現眼;加上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比如心理機構在內地仍然是一個挺「新鮮」的行業,而據報道,心理學在西方國家是授予學位最多的學科之一。「楊麗娟事件」的發生,凸顯了內地社會心理干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媒體充當了看客
媒體扮演了不光彩的「看客」角色。楊麗娟瘋狂追星的行為,從去年起就受到內地媒體的關注。據報道,劉德華本人得知後,曾通過其經紀人批評她的做法「不正確、不正常、不健康、不孝」,並呼籲她停止這種過火的行為。然而內地媒體除了把它作為一個獵奇報道,以提高收視率(點擊率、發行量)以外,沒有給予應有的人文關注,比如作出理性分析、比如呼籲社會予以必要的關注。人們也沒有看到任何一個社會機構或者公益性社會組織對此做出應有的反應,更談不上從人道角度實施基本的心理干預。媒體和整個社會在這一悲劇當中都不約而同地充當了一次不光彩的、無聊的看客角色!從這意義來說,楊麗娟及其家庭的悲劇,也是這個社會的整體悲劇!沒有人能夠保證,在這個楊麗娟之後,會不會出現一個「王麗娟」!
北方可可 大陸《博客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