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故宮博物院的國寶「翠玉白菜」昨傳出破損的噩耗,故宮博物院玉器處長嵇若昕急忙回應指,這是在清宮時就有的「舊傷」,並提出在1966年的「故宮周刊」、1995年5月有關雜誌所拍的照片都顯示舊傷早已存在。
博物院指是舊傷
翠玉白菜是故宮展品中人氣第一的寶物,近日傳出在2003年借出展覽而破損,翠玉白菜的頂端,一隻昆蟲「螽斯」的左邊觸鬚上出現約一厘米的缺損。
嵇若昕強調,翠玉白菜上的破損不是南下借展時損壞的,是40年前已破損,但原因不明。故宮每次借展都以專業態度,層層把關保護,不可能讓古物因搬移而有破損。他又指,小缺口並不影響它的美,不需修補。
大陸旅遊團導遊呂義仁則說,多年前就曾聽說翠玉白菜有破損,但即使知道「也不會特別向團員提起」。故宮器物導覽員陳先生說,他是看到記者採訪才知白菜有瑕疵,之前館方的受訓課程沒有提及。
前來參觀的市民林小姐認為,「就算有瑕疵也是一種美!」但有市民認為,古董有瑕疵,價值就會大打折扣,應該讓參觀者知道。
翠玉白菜長18.7厘米,寬9.1厘米,厚5.07厘米,原置於北京紫禁城的永和宮,推測是光緒帝妃子瑾妃的嫁妝。
台灣《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