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仔,以艾葉粉、粘米粉、糯米粉,炒香花生粒加水做成粉條,以手弄成拇指般大小以兩手掌心搓成圓粒,置八九粒於茶果葉或蕉葉上隔水蒸,熟後塗上一層花生油,即可進入口腔腸肚,熱呼呼又軟又糯,這味茶果每年只做一次,便是當下清明應節即祭祖亦祭肚的美味,名叫清明仔。清明仔用料低廉,口感樸實,艾味食後回甘,母親平常弄的綠豆花生臘腸內容茶果是我們至愛,來到清明節也被一年一造的清明仔打敗,失寵。
從江西吉水遷到香港新界岑田(即今天錦田)的第一世祖符協公始計,在下已是二十六代,同族人口已出現第三十代(或更遠)。九百多年之後,清明雨紛紛,以六個小時從深圳經過沿途漂亮景色讓你不停讚歎的贛粵高速之後,抵達離省府南昌二百公里,車程不需兩小時寬闊贛江邊上的祖家吉水,古之廬陵,由縣政府接待,眾人在高速公路口迎接,還以為一趟簡單旅行,花上十多人從父母官開始的周張,十分難為情。
主人家以二十多道本地特色菜款待,江西菜難免不辣,正合心意:土製臘肉、紅燒腩肉、大葱黃麖、野生水魚、石蛤湯、炒野豬肉、煀河鯉……都是鎮前贛江水及鎮後大東山與江西糧倉─吉水最土樸的產品,吃着吃着在人家盛意不停敬來的土製糯米高粱酒催谷,心下不無感觸。但高潮出現在最後一輪上枱的主食(澱粉類),著名江西炒米粉,絲苗白飯,滑煎薄罉,艾角,菠菜煎餅,艾糰。
薄罉的外型與質感與我們從小慣食無兩樣,艾角扭邊的手法也是我們熟悉的油炸角仔相同,那艾糰雖然粗壯了一點點,但顏色、賣相、口感,味道都與清明仔一模一樣。打聽下來,原來亦是清明時節的點心,其他餸菜本來美味非常,但這味清明仔特別上心,關山阻隔,水土有異,一些傳統因胃腸牽掛帶到過去交通難比登天的另一個世界讓它在新家園延續,千年後尋到根繫處讓後人吃着同樣細緻,一切感覺都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