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巴哈 - 陶傑

血腥巴哈 - 陶傑

電影《沉默的羔羊》塑造了一個聰明絕頂的大邪角漢尼拔醫生,成為影史上的傳奇角色。由於賣座,電影公司老闆看中了這條「水路」,連續拍了幾齣以漢尼拔醫生為主角的電影,最近一齣題目叫「揭開罪幕」,講他變成吃人醫生的龍脈前傳。
但是,這個角色如何變成了第二個占士邦?看占士邦和美女親熱,觀眾都很有代入感,整個過程令人很enjoy;但是看漢尼拔把人的腦殼鋸開,吃人的臉珠,不曉得有多少人會從中產生快感,津津樂道地傳揚四方。《沉默的羔羊》叫好叫座,但漢尼拔系列的電影,無一例外招人反感,傷及了安東尼鶴堅斯一生的英名。
《沉默的羔羊》是一齣驚慄片(thriller),卻囊括了當年奧斯卡的最核心的五項大獎,屬於極罕有的例子。這齣電影的成功不是因為塑造了一個活生生的「人魔」,更重要的是男女主角一段介乎師徒、情侶、父女、敵人之間的感情關係,漢尼拔打死獄警,利用死屍的面皮逃獄的情節,並不是主菜,只是一點刺鼻的芥辣。後來的編導以為魚生好吃的原因,是那點芥辣,本末倒置,端出來的貨品,有點叫人倒胃口。
因為花錢看漢尼拔的魔道,除了血腥暴力,還能有甚麼期望?電影公司只要能賣錢,其他甚麼觀眾的感受、道德標準、放映尺度婆婆媽媽的顧慮,根本毋須考慮。惟一令人有所保留的,是影片借用了巴哈的鋼琴曲(GoldbergVariation)來襯托漢尼拔,據說兩者之間共通的,是冷靜優雅的智慧.影片中漢尼拔殺人之後,室外雨橫風狂,他的內心卻在巴哈的旋律裏回歸平靜。
很巧妙嗎?以荷李活製作的水平來說,不錯。但是,美國人對古典音樂的理解,《沉默的羔羊》跟巴哈,是一種錯配,到底浮誇了點,巴哈的音樂很十八世紀,十八世紀的歐洲大多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心地單純,思維富有紀律,巴哈寫音樂不是為了表達甚麼風骨,還是甚麼抱負,只不過是教徒做功課,他的樂譜之中,經常會寫上幾句「阿門」。
這樣純粹的音樂,用來襯托一個淪喪為三流人魔的角色,還說甚麼intellectualbeauty,是不是太褻瀆了一點呢?不過,全世界都在向下迴旋,環境污染和宗教仇恨,連巴哈也成為魔鬼的御用樂師,或許也是世紀末的頹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