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今天,英帝國正準備光榮撤出最後一塊殖民地;查理斯王子正擔心,一車車南下的解放軍,即將威脅帝國在遠東遺民。芸芸眾多英籍高官之中,前布政司鍾逸傑可說是異類,他選擇留在這個城市,跟祖家英國說再見。看盡香港10年風雨,他說,若再讓他選擇,他仍會選擇留在香港,說不定到2012年,85歲的他還可以投票選特首。 記者:莊曉陽
鍾逸傑是前港督尤德去世後位至署理港督的港英高官,他接受訪問時談到怎樣總結香港回歸後頭一個10年,沉思了一會後說:「Remarkable(非凡)。」過去10年間,令他印象最深的一天,不是7.1遊行、不是沙士危機、不是董建華下台,卻是10年前的7.1回歸日,以及那場彷彿不會停的滂沱大雨。
「在英國已一無所有」
「1997年的7月1日是很奇怪的日子。之前的一天,我們還在英國的殖民地上走;但到7月1日,我們就走在中國領土上。一夜之間,甚麼都沒有改變。當日的雨下個不停,回想起來,感覺仍相當奇怪……我不知道應該期望發生甚麼,你或會期望有些事發生,但最後甚麼都沒有。10年過去了,香港還是一樣。」
「香港到現在仍有一樣的自由,市面比以前更加繁榮,我覺得這已經是非凡的成就……在1997年前,根本沒有人預測到,中國在這十年的變化。」鍾逸傑緩緩地說,讓他再活一次,他仍會投香港信任的一票,不會回到英國,因他信任中央領導人對香港的承諾,而且他所有朋友及聯繫都在香港,「在英國已一無所有」。
回歸首個10年,前半段是建華七年,後三年是曾蔭權說的「20年來最好的日子」。談到10年來兩個特首,鍾逸傑認為:「回歸頭五年的確很困難,但董建華算是處理得好,亞洲金融風暴、經濟嚴重衰退、沙士,很多人或會怪董建華,但這些都不是他可以控制,相信歷史會有評價。」
評曾蔭權要再過五年
鍾逸傑認為,在回歸的頭五年,董建華的確是做特首的唯一人選,他之後接受提早下台,讓曾蔭權接任,也是「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決定。」但對於曾蔭權這個舊部屬,他只說,曾的第一個特首任期充其量只算是過渡政府,相信要再過五年才會看到真正的曾蔭權,到時評論會較公平。
若逐一檢視香港過去10年的一些事,鍾逸傑不免有些不滿及遺憾;但最令他痛心的,不是負資產、不是沙士、也不是政制發展停滯不前,而是香港基建發展原地踏步,仍是一片爛地的西九龍計劃是他口中的「tragedy(悲劇)」。他說,過去10年除中環國際金融中心第二期外,香港甚麼也建不成。
「香港最好的基建,都在97年前完成。新機場、文化中心……所有大項目都是1997年前完成。那麼過去10年,究竟我們做了甚麼?究竟做了甚麼?」但鍾逸傑強調,這不代表他支持特首曾蔭權的西九龍發展計劃,因為「把所有文化項目放在同一個地方是錯誤。」
目前擔任工商專聯主席的鍾逸傑,不時為香港經濟及政治發展出謀獻策。談及回歸後民主發展,鍾逸傑念念不忘,當年工商專聯如何與末代港督彭定康辯論政改方案。他認為,若香港的政制要向前走,一定要慢慢過渡,行得太快太遠只會欲速不達。
「現在不要先談如何邁向普選,而是專注如何設計選特首的方法……我們不要阿扁(指台灣總統陳水扁)、不要香港的阿扁。」鍾逸傑引述老子《道德經》,用廣東話說:「治大國、烹小鮮。」他笑言,若煎過小魚,會明白要有耐性,不能把魚翻來翻去,發展政制也一樣,一定要謹慎,取得中央政府信任,「因為香港不能冒實驗失敗的風險。」
那回歸後第二個10年,是否可以落實普選?鍾逸傑說,若可以確保選出來的特首,可以與中央保持良好關係、可以捍衞香港的特色及經濟,只要到2012年他還活着,屆時將85歲的鍾逸傑,應該可以看到普選。
回歸10年倒數9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