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批:學券才是延長免費教育正道 - 高明輝

蘋果批:學券才是延長免費教育正道 - 高明輝

上星期《蘋果批》討論香港的教育語言,指出教統局強行規定學校的教育語言,扼殺了家長的選擇權,但卻沒有令學生的語言水平提升。
相比起限制教學語言,更加影響香港教育質素的是九年強迫教育。由政府資助的「免費」教育,理論上是要讓普羅大眾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讓所有社會成員都得到某些基本知識,減少誤解造成的磨擦,令整個社會都從中得益。
在欣賞香港有九年「免費」教育的同時,很多時都會忘了它也是強迫教育,不論家長是否願意、學生能力能否跟得上本地課程,除非有財力入讀私校,否則子女也必定要接受教統局所選定的一套課程,否則家長便屬違法。
理想主義者不是說過要因材施教嗎?不過在沒有選擇下,香港的教育就有如工廠運作一般。強迫教育的背後大家忽略了的另一面,強迫學生上課,把不願上課的學生帶到課堂上,是浪費學生的時間,其實也埋沒該學生在其他方面的天份,而且老師要花額外時間管理課堂秩序,拖慢了課程的進度。這種「免費」教育,真的可以令整個社會都得益嗎?
不過,當我們認為為了減低社會磨擦而要強迫教育時,不少特區的官員卻將自己的子女送往文化、課程、教育制度等跟香港差天共地的外國留學,用行動證明教統局的課程其實不入流,還是因為高官的子女即使不接受「免費」教育,也不見難以適應香港的生活?還是這才是精英眼中的因材施教?
若然要香港的教育高官們,對「強迫」有着無法抗拒的迷戀,同時也關心香港的教育質素,最應該做的,是推行學券制,令到不願意,或能力跟不上的學生有選擇,可以不用在千篇一律的工廠式教育浪費時間。即使法例依然強迫家長要送子女讀九年書,家長也有選擇權,將子女送往不同類型的學校之中,例如體育或美術學校,發揮學生的專長,也減輕主流學校老師管秩序帶來的壓力。

不僅如此,因為香港不少學校提供的課外活動有限,所以在學券制之下,應將學券拆開,預留一部份為課外活動,學校能提供的,家長便可交往學校,認為學校開辦的課外活動不能啓發其子女的,也可送往其他開辦課外活動的組織,令學生有多方面的發展。
不然,教統局長久地壟斷教育,強迫學生讀指定的課程;同時,高官們又將自己的子女送往海外留學以逃避「強迫」教育,只會令不滿香港教育,又沒有能力送子女到外國留學的家長感到不公平。
自梁家傑參選,提出十五年免費教育之後,社會上多了聲音要求延長免費教育。可是在現行的教育之下,增加免費教育年期的效益如何,已經令人存疑。如果提出的十五年免費教育,和現在的九年一樣,是有強迫性的,更加令人憂慮,因為這只會把強迫教育的問題延長。
在政府財政許可之下,延長資助十八歲以下人士的教育沒有問題,問題只在於如何分配。推行學券,還家長一個選擇權吧。
《蘋果批》網誌: http://pieatapple.wordpress.com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