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全港約有9萬名學習障礙兒童,其中以讀寫障礙最常見,惟普遍家長及老師對這類學童認識不深,未能掌握介入手法。有見及此,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撥款20,000元予香港聖公會東涌綜合服務推出「衝破障礙創未來」計劃,提升老師及社工對學障的了解,及早為這類學童提供適切支援。
區先生的6歲女兒阿怡就讀幼稚園時已被定性為「問題兒童」,常常喊着不上課,每隔兩、三天便要見家長,令他和太太十分困擾。直至女兒升上小學,才透過學校進行正式評估,評定為讀寫障礙。
影響對待女兒方法
他指出,女兒就讀幼稚園時已懷疑她有學障,「太細個做評估唔可以作準,我因為咁擔心咗幾年。佢一升小學我就同學校講個女嘅情況,但對於傳統學校嚟講,仍然將佢定性為學習能力低,校長更質疑幼稚園點解畀佢畢業。」
區先生坦言,無論他和太太,以致學校老師,對學障的認識都不深及有誤解,影響了對待女兒的方法,「有啲家長無知到話呢個病會傳染,叫我個女去讀低能學校。當時成日見家長,搞到好大壓力,試過有一晚個女做功課做得唔好,太太係咁打佢,最後要報警先制止到悲劇發生。」
一個多月前,他終替女兒轉到一間採取活動教學的學校,學習情況得以改善,「學校因材施教,默書會寫定部首,等學生默寫淨低嘅字旁,咁樣先刺激到有讀寫障礙嘅小朋友學習。」
講解課堂管理技巧
香港聖公會東涌綜合服務督導主任任剛表示,普遍老師及社工對學障的認識不深,也未能掌握如何介入這類個案,以致教學上遇到不少困難。該中心於本年1月開始,邀請明愛樂群學校的支援小隊同工,為東涌區內的老師及社工提供專業諮詢服務,並定期舉辦工作坊,講解課堂管理技巧。
明愛樂群學校校長鍾淑嫻表示,學障學童表面上無明顯特徵,透過專業評估、治療及適當的介入,有助學童適應學習及生活,減輕壓力,「越早介入治療越好,對患者嘅幫助越大。」
有助學童增強記憶
她表示,透過特別的教學法刺激學童的學習及記憶能力,例如教學時用不同顏色寫出一個字的不同部份,有助學童增強記憶。
是次計劃於本月10日曾舉辦工作坊,當日有10多名學校社工及老師出席,駐校社工關小姐表示,學障兒童未能得到及時幫助,學習上有很大挫敗感,「老師或社工早啲察覺學生有讀寫障礙,早啲做評估同提供適切嘅教學方式,對呢類小朋友嘅學習會有好大幫助。」
讀寫障礙特徵
1.口語表達能力較文字為佳
2.經常讀錯或忘記字詞讀音
3.抄寫時經常漏寫或多寫筆劃
4.把文字部件左右倒轉或寫成鏡像倒影
5.努力學習仍未能默寫已學字詞
6.較易疲倦
資料來源:教統局出版的《讀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