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的困惑 - 雷競璇

豆腐的困惑 - 雷競璇

瞿秋白《多餘的話》最後兩句說:「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當時他被囚禁在福建長汀監獄,《多》是他最後一篇文章。
瞿的話有一定根據,因為長汀的豆腐歷來著名,他在獄中可能嘗到過。我們香港的豆腐沒有甚麼名氣,但也非常好吃,我自己忠實擁護,只是現在吃豆腐時,往往有瞿秋白晚景黃昏般的愁緒。
我一般自攜器皿,到菜市場買泡在水裏的軟豆腐,三元兩方,足夠一頓飯。吃法也簡單,切成方粒,加上醬油麻油即可進食,很能保持豆腐的味道和口感,天氣炎熱時吃來尤其舒服。只是想想這東面實在太便宜,利潤很低,將來仍否有人生產,也就難說。豆腐不能長途運輸,保存期也短,主要靠本地製造,將來如果供應斷絕,菜市場的豆腐也就消失了。
由於這樣的擔心,最近有幾位朋友作了一番努力,希望保障有生之年還能吃上豆腐,方法是廣邀朋輩,以較高價錢,讓豆品廠有利可圖,能夠生產較佳質素的豆腐。此舉是否成功,仍未可知,倒是在努力過程中,大大增加了我們對豆腐危機的認識。
由於價錢低,豆品廠現在都用較廉價的基因改造黃豆,同時多加石膏粉,以及用化學物進行凝固和消泡,豆腐應有的豆香,也就越來越淡薄。這些還好解決,我們的方法是提供有機黃豆,同時要求豆品廠用天然鹽滷作凝固劑。豆品廠都辦得到,豆腐的價錢,於是變成每方四至六元,我們可以負擔。
真正難題來自廢水和廢料。由於利潤太低,無法吸引資金,豆品生產還是手工操作,七百多萬人口的城市,就靠為數不足十間的豆品廠,都躲在僻遠的鄉郊。製豆腐耗費大量清水,也產生大量豆渣。在農業社會,這些廢水廢料都有出路,可以灌溉施肥,也可以餵豬製餅,但現在一無用處,變黑發臭,污染河流,破壞環境,是夕陽產業難以掙脫的困局。於是,一番努力之後,為首的朋友近日通過電郵滙報情況,最後的兩句是:「有時禁不住會反問自己,真的一定要吃豆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