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萍語:分析業績不能單看盈利 - 熊麗萍

投資萍語:分析業績不能單看盈利 - 熊麗萍

上周港股打破近期大上大落市的格局,恒指一口氣連續上升五個交易天,為恒指進賬740點。這主要因為美國減息機會增加,以及憧憬藍籌股業績理想,但大家亦不難發現,不少股份在公布業績後股價明顯受壓,中移動(941)、利豐(494)更為明顯。
一向以來,在業績公布旺季均會聽到不少投資者說:「早知在業績公布前沽貨啦!」亦有不少人問:「應否在業績公布前先行計數離場?」前者可說是事後孔明,但後者則是一個相當難答的問題。在業績發表的前與後,股價可能是完全兩回事,以中移動為例,去年度盈利增長並沒有令市場失望,但股價卻逆市而行,最低下跌至70元水平,若趕及在業績公布前,接近74元水平沽貨,竟較業績公布後的低位70元水平高出5%。
市場對公司業績的反應如何?最普遍的看法是公司盈利與市場預期的分別如何?若盈利較預期為佳,大多對股價有刺激作用,相反,公司盈利令人失望,股價亦多即時面對壓力。不過,這只是一個直接及短線的反應,尤其是一些於中午公布業績的股份,由於投資者難以在短時間內消化大部份內容,而盈利數字及增長亦成為市場即時反應的主要參考,以長實(001)及和黃(013)上周四公布業績為例,由於公司盈利均達市場預期上限,長和均於下午開市即時被搶高,但在短短十分鐘之後,股價即從高位回落,一般投資者在面對這些場面時,應以冷靜態度觀察市場變化較佳,以提防市場只是利用這些業績數字作為推高或拖低大市的藉口,與公司盈利及前景根本沒有關係。
筆者一向較重視的,並非單純其盈利數字增長及其與市場預的差別,因這些差別一般於短期內也會消化,相反,業績公布內的其他主要數據反而有一定的啓示作用,尤其是公司在主要業務上的營運、成本及產品價格等詳細數字,更為重要,並可從中掌握更多業務前景的因素,而管理層在分析員簡布會及記者會等渠道所闡釋的內容,亦是大家決定應否繼續持有、沽出、甚或是買入該股份的重要參考。

中行仍可持有

以中國銀行(3988)為例,2006年度盈利達428.3億元人民幣,增長65.2%,較市場預期為佳,加上市場一直擔心人民幣升值對其盈利持續構成負面影響(這亦是其股價一直以來落後於其他中資銀行股的原因),但從其細節數據來看,人民幣升值造成直接虧損98.2億元人民幣,但美元資產投資回報以及美元利率上升帶來的收益,亦抵銷部份虧損,令所持外滙的淨虧損減至15億元,而股價亦一度作出反應上升。不過,這並非代表風險一掃而空,美國利率一旦下調,又或管理層對美元及外幣資產投資決策失當,所持外滙的價值亦直接對盈利有影響,這仍是投資在中行的主要風險,但以其預期市賬率2.7倍而言,仍具持有價值,但入貨仍不宜過份進取。
熊麗萍 滙業財經集團證券部主管
作者熊麗萍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