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覺香港越來越濕滯?晾衫越來越難亁?原因並非大廈曬晾設施退步,而是香港都市化所致。天文台研究發現,香港近年蒸發量比40年前下降了四成,換言之,同一件衫,以前24小時可晾亁,現在就要40小時。學者促請政府盡快落實一些議而不決的環保措施,並控制大廈密度。
蒸發量反映氣候污染
蒸發量是指水份在戶外揮發的份量,可以反映市區的氣候及污染狀況。天文台自1961年開始,利用兩個美國氣象局甲級蒸發皿,在京士柏氣象站量度蒸發量。紀錄顯示,香港在1961-1990年的每年平均蒸發量是1,528.8毫米,但去年的蒸發量僅為1,153.6毫米,比正常水平低了近兩成半,也是1997年以來最低一年。今年二月份的蒸發量是64.1毫米,也比去年同期的71.9毫米下跌了超過一成。
蒸發量是都市空氣流通及污染的指標,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莫慶炎解釋,蒸發量下降,是因為高樓大廈越起越多,阻擋市區風力;也由於污染日益嚴重,減低了太陽輻射:「陽光減弱係因為雲量增加,而雲多就係因為大氣裏面多咗懸浮粒子,有利雲嘅形成。」
環境潮濕,不僅延長晾衫時間,更嚴重的影響是,有利細菌滋長。天文台長林超英最近在一次論壇也提出他的擔心:「有人提出,市區內暗濕的角落,會否更加潮濕?並且造成一個有利於細菌滋生的環境。」
解問題先減懸浮粒子
城市大學科技及工程學院副院長陳仲良指出,解決這個「濕滯」問題,不是沒有辦法:「減少懸浮粒子,可以透過減少汽車同電廠污染排放。但係政府乜嘢都冇做到,好似停車熄匙、電子道路收費,講咗咁多年都係議而不決。」他說,香港越來越不適宜居住,部份責任在於城市規劃:「市區空氣流通咁差,政府都從來唔會控制市區樓宇密度,只要有地就賣出去賺錢,任得啲樓有咁高起咁高,只係為地產商利益着想。」記者:蔡元貴
香港蒸發量紀錄
年份:1961–1991
該年總蒸發量(毫米):平均每年1,528.8
年份:2001
該年總蒸發量(毫米):1240.7
年份:2002
該年總蒸發量(毫米):1211.7
年份:2003
該年總蒸發量(毫米):1240.7
年份:2004
該年總蒸發量(毫米):1314.4
年份:2005
該年總蒸發量(毫米):1184.1
年份:2006
該年總蒸發量(毫米):1153.6
資料來源: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