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萬玩賞歷史

400萬玩賞歷史

玩具對小孩來說當然是恩物。小孩變成青年時,把兒時玩具當成廢物丟掉。至人到中年,懷緬過去,想再次擁有這些玩具。或許這必經過程,令多少值得收藏,隱含着當代面貌的珍貴玩具消失得無影無蹤。
最近就有來自新加坡的收藏家,將600件估值高達400萬,中國清末至80年代的玩具帶來港展出。香港的收藏家也不遑多讓,讓自己6千件總值80萬的玩具收藏中精選十數件在報章曝光。對照下,香港和內地地域上雖接近,玩具的文化卻有着莫大分野﹗
記者:梁俊鵬
攝影:林栢鈞、陳陶鈞

400萬國產玩具晒冷

民國時代

着重灌輸愛國觀念到玩具中,例如在玩具鼓上印上「毋忘國恥」字眼,又或是印上黨的標誌。這是愛國玩具廠於1921年開始製作,仿製東洋戰艦的發條玩具,玩具上印有北洋五色旗和十八星旗。

戰後時期

印上不少鼓吹和平、讚揚和平字句的玩具誕生。當時亦開始生產賽璐珞玩具。

50年代

認識「偉大的祖國」成為當代玩具的使命,亦有益智玩具,希望兒童認識科學。當時出品的汽車玩具印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八字的報喜車。還有58年先後生產的東風牌與紅旗牌汽車,兩者皆由著名的上海康元玩具廠生產。

60年代

當時中國在世界玩具出口排行第二,是30年代後中國玩具業第二個黃金時期。玩具種類繁多,也有模仿外國玩具的國產貨。像這個熊仔玩具,行內人認為這是培養熱愛動物心態的玩具。

70年代

在周恩來總理「洋為中用」的方針下,中國重新學習西方技術,令中國也進入電子玩具的時代。這個「花貓戲球」糅合電子技術及鐵、塑膠的高檔玩具,令中國玩具再次進入國際市場。

懷舊風掀收集玩具癮

這個香港首個中國玩具珍藏展的策劃人陳國泰來自新加坡,現年40來歲,研究中國古董玩具已有近20年的經驗。他出生於香港,80年代移居新加坡,已過着中產的生活。作為設計師,身邊朋友都有收藏珍品的習慣,例如古董錶、玻璃瓶等:「80年代末掀起一陣懷舊風,當時見到日本人已有收集他們本土玩具的習慣,反而中國人好像沒有類似做法。於是我就要做別人沒有做到的東西,開始收集玩具。」
再追溯更早,60年代起,歐美察覺保留本土文化的重要,故此有人已對玩具作有系統收藏,但中國人至今卻對此不太重視,陳國泰口中的「創一條新路」,就是要為中國近代玩具史寫下一頁:「中國人視玩具為次文化,不像郵票、國畫等具歷史價值或備受重視,其實三者同樣反映時代變遷。」既然中國人認為玩具並無價值,就一直沒有人想到要留住舊玩具,增加了陳國泰收集的難度。

●陳國泰手上的「獅子戲球」,只要搖動附有的手鈴,獅子就會走動。

回歸祖國尋根究柢

中國出產的玩具,往往透過香港轉運到差不多全世界出售。為搜括玩具本身與其背後的歷史,陳國泰曾前往日本、印尼、英美、荷蘭等地,目的就是完成有關中國玩具史的著作。99年,他決定走回大陸,嘗試在其他文獻中找尋蛛絲馬迹:「我去到大陸的檔案局,以個人身份到官方檔案室查資料已經很難。加上玩具製造,被視為工業的一種,我只能在舊報紙與雜誌中找出一點相關資料,解放前期的就更難找了。」

●陳國泰在中國小孩的回憶錄中看到一件趣事,有孩子玩紅衞兵公仔時不小心將公仔掉在地上,給家人責備,此後公仔只作「供奉」之用。

打美國紙老虎

文革時期的玩具史於陳國泰來說算是有趣,玩具的主題都隨着當代思潮流動。玩具被視為資產階級的象徵,故此國內生產商要出師有名,只得在玩具加上對資產階級的批判,否則玩具商就會被受批評:「例如有廠商出產非洲人外形的玩具,會被指侮辱非洲人。但由於當時中美關係不好,廠商推出以美國為題的紙老虎,人人喊打也不成問題。」結果只有其他共產國家願意入貨,對中國的玩具業造成很大的破壞。
05年底才在新加坡成立「上海玩具博物館」的陳國泰對收集玩具仍樂此不疲,時刻在網上拍賣網頁找尋心頭好,這種追尋似是無了期。

●建設新中國是50年代的偉大號召與民族夢想,當時出產很多民族玩具,包括這幅「全國分省拼圖」就由奇能玩具工業社出品。

●國外動漫畫也在中國造成衝擊,故此玩具中不難見到如日本的小飛俠阿童木、廸士尼唐老鴨等動畫人物。

20年80萬收藏夢

香港玩具收藏家楊維邦用了20年、花上80多萬元在6,000件收藏中。在他的定義中,只要在香港流行過,就算是香港玩具:「很多香港製造的玩具都輸出了,香港人根本見都未見過。」加上自30年代起,香港已充斥着歐洲、中國等地的玩具,反觀香港玩具都作出口,自己的本土文化就不能反映在玩具上。
自81年在本地報章擔任編輯,專責香港普及文化紀錄,漸漸明白香港玩具能夠成為經典的原因與眾不同:「外國的經典玩具來自其原創性,他們發明了創新的玩具,就受人注重。而香港就在其普及度,只要能夠引起眾人的回憶,就是經典。」

●楊維邦手上會眨眼的娃娃,是60年代盛極一時的產物。

●陀螺玩意為人熟悉,男孩就會用來互相碰撞鬥氣。

●八仙圖是康樂棋的始祖,歷史可追溯至明朝,直至70年代被淘汰。圖中的是民國初期用木版印製的。

●早期波子上有凹陷位,內有銅絲,估計是固定在地上之用,楊維邦從當時的產品目錄中找尋答案。

超合金升價300倍

能否成為經典,當代的人都難以知曉。就像我們現在走進玩具店,誰知哪件他朝會成為香港人心中的集體回憶?「50年代的戰後嬰兒潮,造成對玩具的巨大需求。但香港經濟條件未夠好,紙製玩意因為成本便宜且容易生產,故此當時很受歡迎。但誰會想到要收藏起來?」楊維邦指現時要買回一張完整的公仔紙,約$600左右。咁貴?「只要你覺得值得給這個價錢就買吧!」
另一個例子就是80年代興起的儲舊玩具熱潮,楊維邦憶述78年在松坂屋買一個超合金模型只要$30。到幾年後,本地動畫人盧子英在二手玩具店《TimeMachine》中以500元賣給他。再過10年,楊維邦就以8,000多元賣出同一件超合金,實是他始料未及。

●60年代大紅的Beatles,香港也曾生產他們的迷你人偶。

●楊維邦手上的換衫公仔,當代人稱之為「蘇絲黃」,價錢只是Barbie公仔的幾分之一。

懷舊玩具字典

賽璐珞Celluloid:

是一種物料的名稱,乃塑膠的前身。而上海第一代賽璐璐玩具就是留日學生姜俊彥在日本引入。


●香港的賽璐珞玩具。

西瓜波:

以前的球類是以一塊塊皮縫合而成,西瓜波是指球像西瓜一樣圓,而且有些亦以兩色相間形成條紋,似足西瓜。

公仔紙:

是50年代大熱玩具之一,印上時令人物。一張公仔紙可以剪成60張小卡片,都只是一毫子。當時叠得有人這麼高的公仔紙,不消一日就賣清。

參考寶典

《玩具人生》$78

由20位當代玩具收藏者各自訴說自己的收集史,大晒玩具收藏櫃的瑰寶。

《民俗玩具》$150

嫌展覽的玩具歷史不夠悠久?這書由新石器時代,到現今的中國民俗玩具中,精選150件可玩、可裝飾、可穿戴,甚至可以吃的玩具。

查詢:23347217(商務印書館)

「小玩意‧大意義」中國玩具珍藏展

精挑展出玩具包括各種鐵皮玩具、木製玩具、布娃娃及棋類等,足見證中國近代的時代變遷。借出展品的陳國泰將會駐場導賞。

地點:旺角新世紀廣場1樓星際廳
日期:4月4日至5月6日
時間:12:00nn-10:00pm
查詢:23970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