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 子 - 李純恩

毽 子 - 李純恩

在上海,跟一個小朋友說起踢毽子,興致勃勃。原來上海的小朋友,做毽子的方法還是跟我們小時候一樣。
小時候,家裏殺雞,如果宰的是一隻公雞,那就把尾巴上的毛都留起來,那是做毽子的好材料。選出最粗壯的雞毛,剪下根部粗粗一段「管子」,再將「管子」一頭剪四刀,分叉彎出四個腳來。
找一枚銅錢,鉸幾塊大小相若的碎布,一層層叠起來將銅錢包住,用綫縫好,做成一個沉甸甸的底座。再把那一段雞毛管子四腳縫上去,管子便垂直固定在底座上。最後選四根又大又漂亮的雞毛插上去,一個毽子就做成了。
踢毽子是冬天的遊戲,孩子圍在一起,比賽誰踢得最多。踢毽子最好穿棉鞋,毽子踢在內側鞋幫上,既可穩定卸力,銅錢底座砸下來,也不會砸痛腳。
踢毽子那個一腳一腳踢着,旁邊的孩子大聲替他數:「一、二、三……三十四、三十五……一百二十七,一百二十八,一百二十九──」開始大家替他打氣,到後來驚覺這傢伙不知甚麼時候才會踢失了停下來,自己不知甚麼時候才能顯一顯身手,顯了身手不知能不能贏他,於是越數越晦氣,巴不得哪一腳踢差了馬上停下。
踢的那個孩子是顧不得這些的,他只管撐開雙臂保持着平衡,一腳立地一腳踢毽子。手指緊張得揑得像抓了一把蝦米,嘴巴像茶壺口一樣,迎着冬日的陽光噴出熱氣,額頭汗涔涔,雙頰紅着火燒,遍體生春,一絲鼻涕在洞口抽出抽進,心裏點唸着數字,雙眼似有兩道金光射出,隨着毽子的跳動上下掃射──你沒見過我小時候吧?就是這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