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一劇之本。荷李活鬧劇本荒,改編愈見頻繁。除了取材自小說及文學原著,漫畫也是主要改編來源。漫畫故事不一定紮實創新,但勝在能夠提供出色的分鏡、獨特的造型與風格,這解釋了FrankMiller的作品為何屢次被電影人看中。跟《罪惡城》(SinCity)一樣,《戰狼300》精采之處不在故事,在於凌厲的影像處理。
《戰狼300》的故事簡單,對白很少,花在影像處理上的功夫多於一切。一般電影講求故事性,《戰狼300》則反過來以影像為主,故事為副。有影評人嚴詞批評本末倒置,這令我想起在多年前,當MusicVideo崛起並迅速風靡青少年,不少樂評人也提出過類似憂慮,說投放太多資源製作影像,主次不分,歌曲質素將會被拖垮。然而時至今日,只證明影像擴大了流行音樂的生存空間。
時代在變,電影的製作模式與表達手法沒必要一成不變。《戰狼300》把重心放在動作場面,有強而有力的影像作支撐,劇情簡單不成問題,但必須說得更精闢扼要。電影最敗筆之處,是對波斯軍的殘暴不仁欠缺描述,令觀眾難以體會斯巴達人的憤怒,削弱了觀眾在看戲時,對以暴制暴的投入感。相反,在一部以男性為中心的電影中強化王后的角色,一句「所有壯男都是由女人所生」,最後更由她一刀捅死奸角,則是個高明的調節點。整體而言,其實故事說得中規中矩,只是較之優秀的影像處理,難免相形見絀。
打鬥場面痛快淋漓,官能刺激排山倒海,最難得是場面設計沒有重複感。採用大量變速慢鏡,令人聯想到《廿二世紀殺人網絡》(Matrix),更令我想起吳宇森──《喋血雙雄》才是巧妙運用慢鏡的始祖。誇張的噴血效果,又令我想起北野武的《座頭市》。猶如經過多番洗擦的色調減少了血腥,增添了美感,要不然,相信此片難逃被列為三級。畫面經過電腦調色,壯男們的肌肉賁張,《滿城盡帶黃金甲》讓男觀眾大飽眼福,這次輪到女觀眾受惠。
波斯就是今天的伊朗,美國與中東關係緊張,電影在此時公映,難免惹來政治揣測。斯巴達戰士口口聲聲為自由而戰,與小布殊以自衞為由,出兵攻打伊拉克的說法口徑相似。因為此片,有伊朗報章頭條以「荷李活向伊朗宣戰」為題,也有說此片是為小布殊護航,信不信由你。
撰文:阿童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