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成本 - 彭浩翔

回收成本 - 彭浩翔

對於港府扶助中小型電影,除了直接投資參與,開發更多可能的題材和製作外,更重要是該讓香港電影擴大回收市場。怎樣是擴大回收市場?那就是說,我們要讓投資有合理的回報。本土市場經常出現電影有人看,卻沒人付錢的問題,這牽涉到盜版和BT,我們固然要打擊。另一方面同等重要的,是建立海外賣埠市場,讓港片回收的途徑多元化,並不須只依賴本港的VCD、票房收入、收費電視或內地賣埠。否則的話,即使是中小型,但無法回收的製作,最後也只會落得拍了大堆沒人看和賠錢的電影。
過去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期,港產片憑着過去的輝煌招牌,拿到了東南亞的預售市場,但大家心知肚明,一年數百部的製作,當中良莠不齊,大量混水摸魚的製作夾雜其中,沒有人會買他們國家的觀眾都不看的製作。可是由於當年搶熱了,大家一窩蜂去預售,買回來才發現像回內地買參茸海味,內裏充滿次貨,甚麼孔雀石綠、蘇丹紅混雜其中,透過明星掛頭牌,就去割至人家一頸血,最後我們喪失東南亞市場,其實一定程度上,業界需自我反省。
記得過去電影發展基金,曾經推出一個支持電影到外地參展的計劃。那計劃其實很有意義,可是後來取消了。今次撥款,內裏應該有部分撥歸這個範疇,當中細節明天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