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校園新招阻學生尋死<br>簽不自殺約定

台校園新招阻學生尋死
簽不自殺約定

針對學生自殺率連年攀升,台灣教育部近日在中小學推動為期一年的「校園學生憂鬱與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劃」,要求老師與有自殺傾向的學生簽署「不自殺約定書」,同時還要老師在處理有情緒問題的學生時,展開「他打算何時自殺?」「他會採用何種方式?」「獲救機會率有多高?」等調查。

有輔導老師抱怨:當局把老師當成了算命先生,將有關問題推諉給學校與老師。
自殺已成為台灣學生意外死亡的第二大殺手,去年有83宗,平均不到五日就有一名學生自殺身亡,當中16人是小學生,主要與學業壓力、感情因素,以及家庭不和睦等因素有關。教育部決定推出預防工作,要求老師平時觀察學生後,填寫柯氏憂鬱量表、心情指數檢測表、自我傷害行為篩選量表、自殺危險程度量表等,以找出有自殺傾向的學生。

老師:怎會受一紙約束

有輔導老師指,真正想自殺的學生對自己生命和家人的責任都不顧,「怎會受一紙約束」。更有家長指,該做法只會對學生造成另一種傷害。
台安醫院小兒心智科主任許正典則指,雖然在臨床上有醫生利用與病人簽署不自殺約定書,以降低或延遲患者自殺行為,但小學生並非如成年患者屬長期憂鬱,而多屬突發性行為,約定書未必適用。而高雄縣鳳山市宇智心理診所所長黃正仁亦認為,約定書對外向型學生有一定正面作用,如果用在內向型學生身上,反而會激化其負面行為。

學生受不住壓力想尋死

不過,負責這項計劃的教育部訓委會常委柯慧貞反駁稱,推出該計劃目的只是要老師找出學生的自殺危險等級,然後據此採取適當的應變措施。
台灣的教育制度一直被抨擊為填鴨式教育。2005年一項網上調查顯示,6,000多名受訪台灣學生中,72.7%認為在學校學習的壓力很大,18%認為普通,只有9.3%認為在學校學習尚稱輕鬆,更有許多學生在受訪意見上填寫因學業壓力而曾有尋死的念頭。
為了解決學習壓力,很多父母首個想法就是將孩子送到海外。
台灣《蘋果日報》

台灣近年學生自殺問題嚴重,一名女大學生前日受情困自殺,幸得警方及時救回。
台灣《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