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與汗 - 邁克

漢與汗 - 邁克

近年巴黎頗流行印度舞──別誤會,所謂流行只不過衣冠楚楚坐在劇院作壁上觀,而不像香港的流行社交舞,需要委身下放落手落腳,並且不繳付富婆級學費沒商量。講開又講,港男港女似乎天生勞碌命,日做夜做一停手周身唔聚財,毋庸體力的休閒活動很少上癮,只懂得享受工蟻式的多勞多得。譬如風魔全城的卡拉ok,是種力竭聲嘶青筋暴現的娛樂,人人趨之若鶩的瑜伽,一樣要參與者扭身扭勢大汗淋漓;連足底按摩和揼骨,雖然身軀處於攤抖狀態,舒服其實也建築在痛苦之上。外國人說「沒有流汗沒有得着」,想不到最忠實的信徒在遠東。
看我說到哪裏去了!慣常在巴黎城市劇場屬下Abbesses劇院演出的印度舞,一般都是個人專場,不知道為什麼很有陰盛陽衰的迹象,月初和蕭菲紀蓮來演出《聖獸舞姬》的AkramKhan是少數舞男之一──對不起,又要岔開一筆,因為想起張愛玲《談跳舞》提過一個印度舞孃,名字她譯作陰蒂拉黛薇,前兩個字的駭俗效果簡直逼近整蠱邊緣。Khan香港譯艾甘漢,台灣則叨了成吉思汗的光,譯阿喀郎汗,我也是這星期看明報周刊上山下鄉的「地平線」欄才發現,月底雲門在台北跳他的近作《迷失之影》。撰稿人可能不知道筆下的主角剛剛過港,否則不會提都沒提,譯名也沒有統一──而且不是初到貴境,四年前已經帶團來跳過當時新鮮熱辣的《如果》。
這位印度漢倒名副其實是個汗精,拿手招式是閃電旋轉。在巴黎看他跳《第三編目》我坐在小劇院第一排正中,只見他滿頭大汗,臨到高潮囗囗連轉數次,就像啓動了自動澆水器,周圍灑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