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發行塑膠鈔票,不明白為甚麼還不趁這時候,把那張討厭的十元抽獎券換掉。那張十元鈔票的圖案設計,刻意去歷史感,沒有維多利亞式時代的典雅,也沒有八十年代青蟹那種中西文化的混雜創意,故意弄得像歐盟或其他新興經濟體系那麼「時代感」。
那條奇怪絲帶,加一堆用甚麼小學繪圖圈畫出來的複雜幾何圖案,看得人頭暈。每次收到,都不想正視。除了偶爾看一下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的名字,還讓人憶起他(自從梁下台後,不少人已經忘記他),十元鈔票好處,就是偶爾讓我們想起香港人曾經在零三年那數個月的激情。
報上刊載自一八四五年,香港發行十元鈔票後,十元鈔票面積的一直縮小,那就證明我們的經濟持續向好,十元面額不再重要,漸漸在生活裏變得越來越尋常。由八、九十年代的青蟹,變成了九三至九七年的硬幣,這是個象徵意義,因為十元對我們來說,只不過是個硬幣,當年一般市民收入是八千至二萬元。可是到二零零二年,我們又重新由硬幣變回紙幣,看得到市民收入卻降至四千至萬四元。因此這張十元彩券,見證香港的低潮。至零七年重新發行,市民收入日漸改善,因此強烈希望港府能把圖案換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