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帶團到台北,本來想吃一頓雞肉大餐,台灣的所謂土雞,也叫過山雞,是放生在野外尋食物養的,很肥美,非常有肉味。
但是因合作舉辦的團體怕雞瘟,所以取消掉,這次自組公司,添多一頓,讓團友們吃個飽才上飛機。
「張氏土雞城」就在桃園機場附近,我們從台北市中心出發,一路上看到有棕櫚樹形的霓虹光管,團友們問:「那是賣甚麼的?」
「賣檳榔呀。」我說。
「那麼坐在店裏的那個女人呢?」
「叫檳榔西施。」
台灣人自古以來有嚼檳榔的習慣,別說不厲害,統計說每年生產十七萬三千公噸,是全台灣第二大農作物,排在稻米的後面,養活七萬個家庭。
全台灣有十萬個檳榔檔口,其中有六萬個檳榔西施販賣,而檳榔西施哪裏來的呢?
從九十年代起,台灣的工廠紛紛搬到大陸去,沒有學歷的工廠妹只有出來開檳榔檔了,她們只要投資三萬多港幣就能設立一個檔口,每天平均賣二千多塊港幣的檳榔,淨賺一半。
競爭一多,她們的衣服就愈穿愈少了,許多長途貨車司機都會停下來買,當然選些好看一點的來光顧,揸一揸手也好。檳榔西施由此產生。
台灣人口二千三百四十萬,有一百六十萬人嚼檳榔,銷路直達三十五億美金,但同時帶來的口腔癌,這種疾病是台灣第四個殺手。
政府不斷鼓勵農民改種其他作物,像種柳丁橙和芒果,但是鄉下人那管得那麼多,他們說:「檳榔用石灰包着,咬起來有一股熱氣直通腸胃,非常醒神,我們的父親吃檳榔吃得那麼多都沒事,怎麼一下子會生起癌來?」
檳榔和台灣人是分不開的,大陸的觀光景點,像廣州的黃花崗,是台灣人愛去的,在附近都能找到檳榔檔子,但少了西施,好像有點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