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身份證好似印銀紙」<br>專題報道:入境處百年機密曝光

「印身份證好似印銀紙」
專題報道:入境處百年機密曝光

掌管香港人生死、婚姻、出入境紀錄的入境事務處,處理高度機密資料,向來是最神秘的政府部門之一,該處總部有一個充滿科幻感覺的百年歷史長廊,展品包括從未曝光的第一代及第二代電腦身份證印刷金屬電版,以及製作身份證失敗的秘聞。 記者:謝明明

入境處總入境事務主任(紀錄及數據管理)周梁玉嬋接受訪問時稱,上述耗資200萬元製作的歷史長廊共分五個展區,分別展示六十年代至2000年來入境事務重大發展事物。
該處未進行電腦化時,所有出入境紀錄包括身份證、旅遊證件上的文字均以手寫,但印刷出來的表格亦有執錯字粒的時候,其中1873年本港首本死亡登記冊中,竟將「因何身故」誤寫為「因何身姓」,當年手民之誤,今日成為百年歷史的小註腳。
在七十年代展區中,有曾於六、七十年代供拍攝身份證相片的傳統照相機,以及相片曝光箱,並展出早期的膠面身份證,相信會喚起不少港人集體回憶。同場展出該處仍在使用的微縮膠片自動存取機。周梁玉嬋稱,待今年底該處全面推行數碼化紀錄系統後,才會逐步替代微縮膠片。

CI加相片失敗之作

另一件難得一見展品是製造第一及第二代電腦身份證的金屬電版,入境處助理處長(資訊系統)黃威文接受訪問時直言,基於保安理由,這些電版不會公開展示,「以第二代電腦身份證為例,就有六層不同顏色嘅電版,每次印製時,要逐層逐層咁印,就好似印銀紙咁嚴謹。」
歷史長廊更披露了入境處鮮為人知的失敗經驗,黃威文稱,1979年該處曾嘗試將相片移接入身份證明書(簡稱CI)的個人資料頁內,以防止更換相片作偽證,「點知因為技術問題,令到啲紙變得好脆,資料頁容易脫落,結果發出八萬本CI後,要立刻回收。」

暫時未開放予公眾

另一失敗之作是1983年更換的第一代電腦身份證,身份證原有凹凸邊設計,怎知因技術問題,身份證容易受潮濕影響,水氣會透過膠膜滲入身份證內令證件資料溶化,結果該處簽發首批身份證後需立即回收。
這個位於灣仔入境大樓10樓的入境事務歷史紀錄長廊暫只供該處新入職人員參觀,日後或考慮開放予公眾團體報名參觀,一旦落實,該處會公布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