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談過唐司長的2.1億元WiFi大計,本周再談其他有關科技和創意工業的措施。預算案中指出:「……邀請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聯同研究資助局,考慮如何進一步鼓勵高等教育院校進行更多包括創新及科技的優質研究」及「……放寬『創新及科技基金』轄下的『小型企業研究資助計劃』及『大學與產業合作計劃』的限制,以進一步鼓勵應用科技的研究。」
硬件訓練無意義
究竟這兩項建議有沒有實質作用呢?用甚麼來「鼓勵」?「放寬」了些甚麼?暫時未太清楚。不過,如果大學教授有好的意念,資金可以來自全球,商界也好、工業界也好,私募基金也好、風險基金也好,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和研究資助局只是其中一種資金來源。關鍵是,大學教授是否有好「橋」可賣,是否有足夠誘因將研究商品化?或者大家也可以問另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究竟現時的大學能否孕育出這種科技上的創意呢?
預算案還提出預留了3億元作電影發展基金,用來「幫助解決電影製作的融資和人才缺乏問題」。及後,電影發展委員會主席蘇澤光表示,基金會用作直接參與電影製作的融資,以及培訓電影幕前幕後的人才。
由幼稚園開始培訓
對於前者,筆者有點保留。政府營運這類基金一向往績普通,好像失敗收場的「工業支援基金」為例;若今次這個電影基金審批條件寬鬆,政府公帑大有可能用來拍爛片,屆時市民一面割櫈一面罵政府,負面反應會很大;另一項建議是培訓人才,這個當然值得大家支持,但針對電影業的培訓,會否只包括教人剪接、配樂、攝影或服裝設計等
硬知識呢?最基本的創意教育在哪裏呢?
香港的創意教育應該由幼稚園做起,學校要給予學生發揮自我的機會,鼓勵學生自己找答案(enquiry-based)多於老師的單向傳授,更要建立一種以人為本的精神。單靠硬知識是不足夠的,香港的創意工業要有更好的根基。
可惜的是,我們只有個「打好份工」的特首,沒有長遠目光,百年樹人的事換不來民意支持或政治籌碼。以幼稚園的學券制為例,不少推行enquiry-based教學的幼稚園,因為學費高於上限而被拒資助名單之外,這就顯得政府的教育官員是何等短視!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