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oyoungtodie,buttoooldtosurvive.
──TheDivineComedy《TooYoungtoDie》
電影《英女皇》(TheQueen)提名奧斯卡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等多個獎項,最終贏得了一個最佳女主角,我說應該得一個「最佳中心思想表現獎」。此片描寫古老的東西(皇室體制)面對新派作風(傳媒)的衝擊,又如何一步再一步作出妥協──老舊思想應否被新作風取代?緊守老規矩是否多此一舉?
戴安娜於車禍中喪生,由於已與查理斯王子離婚,以皇室慣例,她並非正式的皇室成員,英女皇認為並不應該以皇室成員離世的方法去哀悼。她不站出來致哀,不回應傳媒,躲到了度假行宮高牆之後。人民指摘她對戴安娜的死冷漠無情,首相貝理雅多番致電勸說,望她「與現代社會接軌」。
旗幟的爭辯
電影中有一段關於旗幟的描寫精警非常:白金漢宮的貝理雅提議下半旗致哀,在皇室的規程裏,這面旗不是可以胡亂下的──女皇在家就升旗,女皇不在就降旗,此乃多年奉行的規矩,不會為任何人而改變。查理斯王子卻說:「有人認為那是皇室規矩,有人認為那只是一面旗而已!」此時他的外婆道:「這規矩400年來從沒改變過,就算有一天你的母親(英女皇)死了,旗也不會為此而下。」
好了,你站在哪一邊?你認為做人該靈活變通,還是該緊守傳統?你認為那面旗象徵了皇室的尊嚴,抑或只是一面旗而已?
英女皇與黑社會
上一輩看着新時代來了,年輕一輩視舊規矩如無物,只剩下一陣無奈、無力感和空虛感。杜琪峯在《黑社會》裏也正在說同一件事,時代不同了,上一代黑社會也不知如何管你這群年輕人了,叫你對住燈火講自己沒做過,這一代就是夠膽對燈火做過都說沒做過。
另一電影,賈樟柯的《三峽好人》,講述鄉下佬走到城市去找失散十多年的太太,在不停拆樓、重建、掘地的地區裏,他人得知鄉下佬的電話鈴聲是首老歌,慨歎:「我們已經不適合這個社會了,因為我們太懷舊喇。」
對於「捍衞傳統VS爭取改革」,我很想給你一個明確的個人偏向,但我不能,因為我的年齡很尷尬,所以心情也很是尷尬。對於捍衞傳統,我是太年輕去靠邊了;對於爭取改革,我又好像是太年老去靠邊了。我很驚訝自己竟對以上同一題目的三齣電影有感,我一直以為,20多歲的人,該義無反顧爭取改革,但當我遇上比我更年輕的人,實情變得面紅耳熱,忽然覺得自己原來是老派人了。
CD,唱片。世上沒有一「隻」CD的,只有一「張」CD,正如也沒有一「隻」歌,只有一「首」歌。話說那天我見電台直播室的控制人員拿着一張唱片,正確點說是用手指夾着一張唱片。他的拇指在唱片面,食指、中指、無名指與尾指緊貼唱片底,就像你拿着一張紙一樣。他的手指模全都印到唱片底──閱讀面──來了,我嚇死,急教他標準的拿CD方法:食指穿過/勾着唱片中心的圓圈位,拇指靠着光碟的邊緣,這樣一來,中指、無名指與尾指根本是凌空的,亦不會有任何一隻手指會觸摸到唱片底。我很驚訝他連唱片也不懂得拿;他很愕然我竟然會對此長篇大論。
揸一張CD的正確方法
兩天之後,我又見到他,偷看之下發現他拿CD的方法,又回到從前了。我跟朋友說,或許是我多餘吧,其實CD底印了手指模,並不會直接令唱片跳線的,然後想到C乜鬼D吖,人哋揸開MP3啦……我忽然覺得,自己所謂的標準手持CD方法,很像皇室堅持不降的那面旗;你老人家在堅持,他人暗笑你儍瓜。我只知道以前給陳輝虹看到我把指模印到唱片,實死冇生的。
唉,我又再來一招想當年,我是老了。時代變得太快(單是我這年齡,已經經歷了卡式錄音帶→CD→MD→MP3),一旦人停留在某一個年代,老是認為某一個時代的東西是最好的,就會覺得自己是老派人了。其實呢,無論你幾多歲,都有權覺得自己老;老,只是一種感覺,或是一種情懷吧。
對於電影《英女皇》,真正的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怎樣看呢?得知海倫美雲(HelenMirren)角逐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後,白金漢宮的發言人說:「這是英國電影工業非常自豪的一天,我們很為被提名為奧斯卡的所有英國人高興。」惜當被問到女皇有沒有看過此片,發言人回應:「我們從不會公開女王陛下的個人喜好或者她看甚麼和讀甚麼。」女皇,始終是女皇。
撰文:卓韻芝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欄逢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