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以加強監管為名,建議醫療集團必須由註冊醫生擔任總監。
消息傳出後,令人懷疑香港醫學界是不是捲起另一場「金枝慾孽」式的權力鬥爭,因為剛上任一年的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蘇利民先生,雖然擁有公共醫療行政經驗,但卻不是註冊醫生。醫管局乃全港最大的醫療集團,按照衞生署的建議,是不是要首先撤換蘇利民呢?
以醫生為醫療集團總監,聽起來合情合理,而且醫療集團被指「限制醫生處方、病人覆診及出售水貨疫苗」,似乎應該要「加強監管」。不過總監一職,需要行政管理、控制成本等技能,醫生又是不是必然的人選呢?
建議更指出若醫療集團不委任醫生為總監,「違規」的集團會被除名。即是說,私立的醫療集團若果不跟隨此規定,則會「執笠」收場,變相鼓勵病人重投公立醫院的懷抱。
不過,公立醫院中的服務,如非有生命危險的病症,則要病人花費長時間來等候,此舉本是為了阻止病人使用公立醫院來控制成本,但衞生署現在的建議又把病人帶回公立體制,到時成本上升,便有官員走出來要求醫療融資,從閣下的薪水之中,扣減一部份予醫療架構,損失的只會是香港市民。
若然根據衞生署所言,要參考「外國經驗」。外國的HMO(HealthManagementOrganization)並沒有指明要由醫生出任其總監,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得好,如此一來,則衞生署又要如何參考?
如果沒有註冊醫生資格的蘇利民也可以擔任醫管局的行政總裁,那衞生署的建議,很明顯是有其他目的。
在特首「選舉」前夕,衞生署才傳出此一些明顯有利醫生的措施,難免令人認為,此舉是曾蔭權向功能組別屈服,以監管為名來拉攏醫學界的選委票。
在小圈子「選舉」之下,利用政府資源或政策來拉票,比普選的容易得多,在位的不用考慮「利益輸送」之下的受害者,因為只要滿足有票在手的選委成員的要求,已經算是「做好呢份工」,其他意見,因為沒票在手,所以不怕得罪。
曾蔭權手中的六百多票,除了阿爺欽點之外,原來得來也另有方法啊!
[email protected]